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4885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5《仿佛》教案 沪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仿佛【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小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2、学会一种“美读”(从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的方法。说明:仿佛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众多歌颂母爱的诗歌中的一首,于1926年写成,最早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谢冰心翻译给中国读者。这首诗语言极为质朴,如话家常,所以,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不巧妙引导,是很难一下子于平淡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厚的。况且,这首诗仅有12行、文字极为简略、用词极为朴实,会让学生感到寡淡无味。所以,老师要在引导品读上下功夫,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来感悟、体会、理解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5岁,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

2、的母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的情形是:诗人是家中第14个孩子,而母亲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事务,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亲死的那年,诗人才13岁,并且,当时他还处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觉醒来,才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印象应该是越来越谈,另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应该是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深刻,所以,每节诗的第一句语义总是与后面的三句形成了转折,跌宕起伏,而且,诗人不断吟咏,母爱渐次清晰、扩大、直至漫溢开来,将“我”“包裹”。至此,作者用极为朴素的意象如“在游戏中间”、“在我玩具上回旋”、“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在初秋的早

3、晨”、“合欢花香”、“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母亲凝住我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等等,表达了最深挚的感情。这就是妙笔,体现的是大家风范,这些正是老师要刻意引导学生去玩味的地方。当然,在完成以上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法的传授,最终达到“学会一篇,是为了学会一类”的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2、难点:感悟作者朴实的文字背后的浓烈的感情。说明:这首诗文字简朴而浅显,对当今大多数八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它,字面上不会形成任何障碍,反而会因为文字过于简单,容易形成阅读审美疲劳。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老师就应该巧妙

4、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朴实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深厚而浓烈的怀念母亲、歌颂母爱的真挚、崇高、丰厚的情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口口声声“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人,他心中有着怎样的母爱呢?他又是怎样来表达母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仿佛这首小诗,走近泰戈尔,走进泰戈尔丰富的内心世界。随手板书课题:仿佛泰戈尔希望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思索“不记得母亲”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母爱呢?”“又是怎样来表达母爱的呢?”这一提问在于造成学生心里的巨大反差,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理解该诗运用“正反对照”表达情感的方法作必要的铺垫。这样入题简洁明了,针对性极强,

5、避免了“先介绍作者,再引入课文”的老套套。介绍作者放在后面的环节中随机插入。初读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母爱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朗读全诗34遍,力争每一遍都能读出点不同的味儿来。读的过程中,随手圈、点、画出你认为能传递深情的词句来。读完后,哪位同学能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初读感受?(师听发言,及时点拨,为下一步骤把品析引向深入作必要的准备。)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34人发言。说出本诗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之类就可以了。学生听老师简单介绍与本诗相关的作者的情况。读是解密该诗的关键,所以,要让学生尽情地尽兴地读,教师万不可操之过急。学生发言只要能说出本诗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之类的意思就行了。

6、这一步是学生初读诗歌,老师听学生读、说,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就可以了。再读诗歌,逐节品析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请哪位同学说说,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读,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大家以“我以为词(句)写得好,它写出了”为格式,说一句或几句话。老师及时简介作者与本诗相关的情况: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65岁,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的情形是:诗人是家中第14个孩子,而母亲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大家庭的事务,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亲死的那年,诗人才13岁,并且,当时他还处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觉醒来,才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印象应该是越来

7、越谈,另一方面,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应该是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深刻。附:老师赏析示范:我认为第一节写得好,作者开篇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引人疑惑:为什么?怎么会?正在读者疑问重重之时,诗人突然把话锋一转,满怀深情地说“只是”“游戏中间”“玩具上面”有母亲晃动的“摇篮曲在回旋”。读到这里,你不能不惊诧!这哪里是忘记,分明是记得清清楚楚!60多年来,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爱都历历在目,就连自己幼小时最投入的游戏、最喜欢的玩具都没能占据自己的心灵,而占据心灵的依然是母亲,是母亲当年的摇篮曲,这是何等的忘情,何等的思念呀!这些朴素的意象,激起人们对布满母爱的童年的多少甜美的回忆呀!从而也把温馨而抽象的母

8、爱写得具体可感了。学生一组读每节的第一句,另外三个组齐读每节的后三句。学生发言,希望能说出:我仿佛觉得,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个声音尽管在每一节都有,但是,越来越微弱,越来越低沉,而“记得”的成分越来越清晰,母爱在诗人的心中越来越具体了。由此可见,诗人是在用“不记得”与大量的“记得”形成巨大的反差(欲扬先抑),以强化突出对母爱的歌颂。老师示范后,学生从2、3节中任选一节,独立思考3分钟左右,然后把自己对诗歌的品析说给同桌听。同桌间推举一人参与全班交流。(对于第二节,希望学生能品出如下内容:第二节,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示或比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再者,诗人由花香联

9、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又更见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庙殿里烧香祈祷,心情该是何等的虔诚,而作者在此时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足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切、之烈。)(对于第三节,希望学生能品出如下内容:这一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里,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起初,诗人也许感到了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引起“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因此,本是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这不正好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

10、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感悟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真实意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领受到触手可及的母爱。老师赏析示范是把品析引向深入的必须。此时巧介作者,便于再次激发兴趣,便于把品析引向实在。学生的本领应该是习得的,所以品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三读诗歌,整体感知,感悟特点 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自由地默读全诗,一边感受这亲切温暖的母爱,一边思考:这首诗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对母爱的歌颂之情时,主要表现出哪些特点呢?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准确

11、地点拨,渐渐把对这首诗歌特点的认识引向深入。教师及时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天然去雕饰”等词语提示同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整体把握上来。教师对此步骤作简单的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对该诗三个小节的细致品析发现,诗人选取生活中几个极简易的而又很有代表性的形象,极简洁的而又典型的场景,表现了深沉而又厚重的母爱,特别是,诗人经过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用朴素的语言使母亲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也渐渐浓烈起来。我们越读越觉得,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满怀的激情,如春潮般涌动着,扑面而来。母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由此看来,我们今后读诗,就要用心读出诗歌的形象美,读出诗歌的情感美。随手板

12、书形象美,情感美满怀深情地介绍泰戈尔,抓住两点:A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B,他的诗作文风朴实,含义隽永。学生读诗12遍,进一步感悟。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可能说出“对比”、“反复”、“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生动形象”等特点,老师要给予肯定。学生分组读诗歌,感悟一些具体形象所表达的丰富意义:A.老师领读每节第一句,学生齐读后三句;B.一个学生读“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其余的同学分三个组同时分别齐读一、二、三节的后三句。学生自由说说朗读的体会。经过了上个环节对诗歌各部分的理解、品析,必须把学生引导到对整首诗的理解把握上来,这一方面能把该诗品得又深又透,另一方面也

13、让学生对 “由部分到整体”的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了感性认识。对该诗特点的认识,只能由学生自己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得出,千万不要贴标签,硬性塞给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只有一个目的,强化诗歌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加深理解。此时介绍作者要详尽点儿,目的在于制造一个新的思维高潮点,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泰戈尔,了解泰戈尔,接受泰戈尔。(不必太详细)四读诗歌,通过想象与诗人神交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无限深情地朗读这首诗,争取当堂背诵(老师抽查)。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泰戈尔的名言。学生自由背诵,也可同桌互背。学生交流后,可能说出如下名言:A.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B.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

14、已飞过。C.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D.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E.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F.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我们。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感受会更深切。此时说名言不是先入为主,而是在对泰戈尔有了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他们熟知的名言,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布置作业巩固所学课外阅读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随想集中的一部或几部或者选择一些诗篇阅读。学生借阅,或者网上阅读,一周之后分小组交流心得。通过阅读仿佛,引起学生课外阅读泰戈尔的兴趣。课外阅读

15、是对课内的必要延伸。【思路点拨】1、以泰戈尔名言(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引入课文激发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背背,最后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附泰戈尔名言: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2、也可从介绍作者入手,激起学生对诗人泰戈尔的崇敬之情,然后把该诗与金色花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共同点是:语言简洁浅显。形象清新生动。情节简单真实。情感丰富深厚。反复吟咏,意味深长,余味无穷。不同点是:仿佛选取的画面代表性更广,幼年、青少年、成年各个时期的影子都可发现;金色花只选取了少年这一特定时期的生活画面。仿佛中的“我”是深沉的、孤寂的(有时)、渴望得到母爱的、叫人同情叫人敬重的;金色花中的“我”是活泼的、淘气的、惹人爱怜的。仿佛诗节排得更工整,诗句节奏显得沉、稳、悠长;金色花诗节排得更自由多变,诗句节奏显得灵活、明快、情趣盎然。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