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4455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 学情分析:学生的动手能力尚可,但分析理解能力尚欠缺。大气压强虽然存在,但学生感受不到,因此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的存在以加深理解。其次,托里拆利实验的思想方法也需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二、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测定、影响的因素,知识要求较低。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包括“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定大气压的值”两部分。有2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2、过程与

2、方法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 大气压强的产生及作用;(2) 标准大气压值的测定。2、 难点(1) 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原理的解释;(2)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五、 实验器材:烧瓶、注射器、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管、水、塑料筒、橡皮碗(两个)、盒装饮料、硬纸片、广口瓶、沙子、酒精、棉花、塑料挂衣钩的吸盘、剥了皮的熟鸡蛋、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汞气压表、金属盒气压计。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七、 教学策略:本

3、节内容是在学过液体压强以后,进一步探讨气体压强,主要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感知、思考,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演算大气压的大小,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课余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STS教育。八、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案(学生学习活动)教案(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说明引入课题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玻璃管中的水为什么不会下落?瓶子为什么会慢慢的瘪了?教师演示“神奇的玻璃管”和“瓶子瘪了”1、将一两端开口

4、的空玻璃管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端开口,将管子提出水面,这时可看到管中水柱并不下落。2、取一塑料饮料瓶,将开水到入瓶子,把瓶子中的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盖,一会儿后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激趣、设疑引出课题,创设一种学生要学、想学的情境。学生提出猜想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要求进行新课活11.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学生根据课预习准备的器材完成活动1:A.杯中的水为什么不外流;B.吸盘为什么会紧紧粘在墙壁上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思考:什么力托住纸片的?什么力使吸盘紧紧贴在墙壁上的?教师小结:我们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正如液体因为受到重力而有压强一样,大气层也

5、受到重力,所以也会产生压强,我们称之为大气压。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使学生对大气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阅读信息浏览马德堡半球实验,并思考什么力量使两半球紧密地粘在一起?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边解说。以上实验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介绍:我们把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或亲身体验,感知“大气压是很大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活动22.怎样测量大气压完成活动2“估测大气压”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感受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知道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大气压有多大呢?学生回答:钩码对活塞的拉力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注射器

6、上有刻度,读出它的容积V,测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就可以算出活塞的面积S=V/L,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G,即知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G,所以大气压P=F/S=G/(V/L)=GL/V教师出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器材,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自行设计方案,估测大气压。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案、原理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点拨者,是参谋和助手。活动33托里拆利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1)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2)托里拆利为什么不用水做这个实验?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出示挂图,介绍实验器材:水银,一端封闭的长约1米的玻璃管介绍实验做法:一只手握

7、住玻璃管中部,在管内灌满水银,排除空气,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开口端(左图),把玻璃管小心地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槽里(中),待开口端全部浸入水银槽内时放开手指,将管子竖直固定(右图),当管内外汞液液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时,它就停止下降,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 逐渐倾斜玻璃管,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不变。 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这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可借用多媒体讲解)师生共同归纳:h=P/g=1.013105Pa(1.0103kg/m39.8N/kg)10.3m用水做这个实验的话,留在玻璃管中的水柱约有10.m高引导学生观察、

8、思考,循序渐进得出托里拆利测大气压的方法,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体验到科学家当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4学生阅读课本78页“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后, 交流自己的收获,归纳:在海拔2k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约减小111Pa.指名学生自编习题,如:已知海平面的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一山高为1500m,求山顶的大气压。(课后求解)5高压锅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还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交流,讨论。选学生代表回答。思考:在高山上煮饭为什么要用高压锅,如果不使用高压锅,会有什么后果?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师:大气压还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9、,一般来说,晴天的大气压大于阴天的大气压,冬天的大气压大于夏天的大气压。师:正是由于高山上的大气压小,所以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因为大气压的大小影响了水的沸点。教师演示实验:用烧瓶、注射器、酒精灯等进行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板书)体会气压对沸点的影响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6学生阅读STS“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舱”介绍宇航服、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舱,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与此有关的信息。“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堂训 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练习,然后进行同桌

10、间或小组间互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通过检测,当堂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大气压有了怎样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疑问?布置作 业1.完成本节课留下的问题。2.课本第81页“自我评价与作业”2、3、4板书设计 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大气中确实存在着压强2.怎样测量大气压托里拆利实验P=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4.高压锅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课堂练习题:1有以下实

11、例:电风扇正在工作; 用吸管吸饮料;电冰箱制冷;吸盘挂钩挂衣服。其中利用大气压的是( )A B C D2. 某同学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就挂在嘴唇上了,这是因为( )A嘴把小瓶吸住 B嘴边的唾液把小瓶粘住C瓶内剩余空气作用的结果 D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3.在青藏铁路上运营的高原列车有完备的供氧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这样做是因为 ( )A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小 B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大图8-29C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小 D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大4.图8-29所示是为病人输液的装置示意图,药瓶瓶口插有两根管子,其中C管的作用是利用 使药液从A管中顺利流出;针头表面做得非常光滑,

12、这是为了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若要提高输液速度,除了调节调节器外,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 。5.小张为研究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设计了图830所示的实验。当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时,广口瓶内的气压将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直玻璃管内的气压,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此实验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饮料是被气压压上来的”这一结论。6张强同学家的高压锅盖上标有“铝制品厂18cm压力锅”的字样,他测得高压锅限压阀的质量为70g,排气孔的横截面积约为10mm2问这个高压锅工作时,其内部水蒸气的最大压强为多大?若锅盖面积为260cm2,则它所能承受的压力至少多大才能保证安全?(设大气压P0=105pa)九、 教学反思: 本课时设计以学生的活动和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生活实例等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终身的探索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实验的演示可设计得更有趣些,理论解释应加深些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