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3647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2)请把第卷、第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 在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A. 23时到01时B.

2、 01时到03时C. 03时到05时D. 24时到02时【答案】A【解析】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即“三更”,故A正确;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即“四更”,故B错误;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即“五更”,故C错误;24时到02时跨越了三更和四更,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2.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

3、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一定程度上说明”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

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文明特征3. 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唐宋“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元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清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A.

5、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官话的变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方语言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性质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的结论,

6、据此进行正确判断。4.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5. 传统中国以

7、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A. 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B.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C. 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D.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整个社会的实际运作形式和体现出的问题。所谓的“整合”实际上是一种相互配合,最终为小农经济下君主专制政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服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8、B选项错在“完全”二字;C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是一种突破原有自身阶层的体现;D选项错在“语音”上,各地的方言是有很大差异的。点睛:本题是一道非常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考量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排除法将绝对化的B选项排除。之后要分别找出各个选项的反例,一一去攻破,最后确定选项。6. 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土地税即国家向人

9、民所征收的土地税,地租和土地税等都是归统治者所有,C项正确。材料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没有体现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交税的形式,而是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租与土地税”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地租或者土地税,其实最终都是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部分的土地所有者也是统治者。7.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

10、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A. 离骚B. 诗经C. 庄子D. 二京赋【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这说明它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它属于现实主义,诗经即属于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庄子也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二京赋在汉代,不属于先秦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先秦时期”、“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风格特点,同时,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应该

11、有准确的认识和再现。8.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 都冲击了贵族利益【答案】D【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都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9.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 君主

12、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从“皆公族也皆世官”到“布衣为卿相”体现的趋势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即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并未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0.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

13、的书是A. 诗、书、礼、春秋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C.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D. 周易、老子、庄子、孙子【答案】C【解析】材料“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说明吕蒙读的书是有关时政分析和天下局势的,那么史书和兵法、谋略类的书符合题意,孙子、左传、史记、汉书多属于兵法、谋略、史书类,故C正确;诗、书、礼、春秋多属于文学、礼制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属于“四书”,主要内容与兵法、谋略无关,故B错误;老子、庄子属于道家典籍,与时政分析和关注天下无关,故D错误。故选C。11.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14、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点睛:

15、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唐朝兵制变化的理解,需要考生将府兵制与募兵制进行比较,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史实来回答。府兵制兵将分离,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弱;而募兵制导致了兵源充足,兵将不分,军队战斗力增强的同时,容易造成武将专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12.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 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 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 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至宋(今商丘),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等字眼说明唐朝时道路四通八达,往来商旅众多,带动了相关服务商业的发展,旅馆、交通工具的出租等,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国内的交通与商业情况,没有提及对外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唐朝在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全国各地的交通与商业的发展,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