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07863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含解析)湘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规范特训20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温州模拟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越大,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据此并读图回答12 题。1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解析:广东省资源分布量小,利用率高,经济发达,故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答案:A2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

2、列措施可行的是()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A BC D解析: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不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答案:B下图是世界部分区域某清洁能源电站的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3图中清洁能源最有可能是()A风能 B潮汐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解析:从图中清洁能源电站分布与板块边界的相关性分析,电站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说明该清洁能源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相关,最有可能是地热能。答案:D4目前,该清洁能源发电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A分布位置较偏僻,离大城市较远B发电量不稳定,有季节变化C资源蕴

3、藏量小,难以大规模利用D能源较分散,难以集中利用解析:地热能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这些地区人类的生存条件差,所以大城市较少。地热能与地壳运动有关,没有季节变化;资源蕴藏量大;能源集中。答案:A2019山东青岛模拟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57题。5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AM BNCQ DK解析: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答案:D6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M BTCS DQ解析:该区

4、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在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南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陆地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答案:B7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A可再生,蕴储量大 B稳定,无污染C目前利用率高 D分布广,易开发解析: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答案:A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89题。8这种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A寒潮 B旱灾C台风 D洪涝解析:该种灾害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最严重,西北内陆最轻,应为异常干旱引发的旱灾。答案:B

5、9能快速有效地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的措施是()A建设水利工程 B营造海防林C改进耕作制度 D改进灌溉方法解析:建设水利工程是抗旱最为快捷的措施。答案:A2019河北衡水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5月13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有()A沙源、地形 B地形、风向C沙源、风向 D沙源、城市解析:读图可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此时为5月,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故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因素之一为风向;移动路径偏向东方,而不是南方,结合该地地形概况,可知影响此次沙尘暴移动路径的因素之一为受该地南部山地阻挡。故B正确。答案:B11关于13

6、日08时图中城市受沙尘暴影响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丰强于和田 B喀什强于若羌C敦煌强于玉门 D若羌强于民丰解析:图中等值线为能见度等值线,能见度越小,受沙尘暴影响越强,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13日08时受沙尘暴影响由强到弱的依次是民丰、和田、若羌、喀什、玉门、敦煌,故A正确。答案:A二、综合题(共46分)12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6分)(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某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8分)(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为了

7、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对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第(2)题,考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对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某年8月我国华北地区受暴雨洪涝影响,南方地区受干旱影响。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受锋面雨带影响,南方地区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侧。第(3)题,考查对干旱灾害的防治。对于干旱灾害的防治应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

8、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6分)(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8分)(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答两点即可)(6分)132019沈阳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

9、6分)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4年消费426 000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230 281万吨标准煤),占全球消费量的22.4%,核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冷却水,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但核电站的安全备受人们关注。截至2015年8月12日,我国大陆现役核电机组数量达26台,加上正在修建的共51台。根据“十三五”规划草稿,我国将在2016年开始的五年内,每年建设6到8座核电站。近年来我国核电工业与英国等多国展开深入合作,与阿根廷签下核电装备59.94亿美元大单。(1)与2004年相比,简述我国2014年能源消费特点。(8分)(2)分析我国已运营核电站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1

10、2分)(3)对于我国今后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核电,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6分)解析:第(1)题,其消费特点应该从总、分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表达。其消费的特点可从图表中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核电地区适应性强,为高效清洁能源,核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冷却用水;而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水源丰富,缺乏常规能源。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应该”,则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能源工业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分析。答“不应该”,则从核能泄露危害、废弃物的处理及我国水电、太阳能等资源丰富的角度作答。答案:(1)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11、巨大;煤炭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有很大比重;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明显,但仍不足20%,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趋向合理。(答三点即可)(8分)(2)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能源资源匮乏;核电为高效清洁能源,既能缓解沿海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水源丰富,核电生产冷却方便。(12分)(3)应该。理由: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核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减轻污染;核电可以带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核电装备出口,能为国家创汇,提高经济效益。(答三点即可)(6分)不应该。理由: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不必大规模发展核电;核电生产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民众反对在本地建设;核电工业废料处理难度大。(答三点即可)(6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