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6385947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四川省金堂县高板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嶙峋(In) 枯涸(h) 勾当(gu) 忍俊不禁(jn)B菜畦(q) 剽悍(bio) 确凿(zo) 戛然而止(ji)C寒噤(jn) 绮丽(q) 酷肖(xio) 即物起兴(xng)D(pin) 汲取(j) 缜密(zhn) 锲而不舍(qi)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那索似有千均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B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C使人想起:晦暗了又

2、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沏大悟。D一个人对于自已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西宁市工商局一举查获了不良商贩沥尽心血苦心经营的制假窝点。B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D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B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C人民公园的木機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D通过全家人不懈努力,我们家去年的年收入有了大幅增加。二、 文

3、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 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秦王不悦 悦:高兴,愉快。 B. 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安置C. 且秦灭韩亡魏 亡:死亡D. 以

5、头抢地尔 抢:撞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受地于先王 仓鹰击于殿上B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此庸夫之怒也D徒以有先生也 以中有足乐者7.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A今天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C今天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

6、表明要效仿他们跟秦王拼命。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第II卷(其他类题型共76分)三、 默写(6 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 分) 气蒸云梦泽,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_,白露未晞。(诗经蒹葭)(2)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或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4 分) , 。 , 。四、 现代文阅读(共10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 题信

7、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成似乎在逐渐消逝。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越容易受

8、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牌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

9、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结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

10、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住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0.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1文章第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 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体会。(4分) 五、 作文。(60分)1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

11、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中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分析一、二选择1.B 剽悍(pio)2.D ( A项“千均”应为“千钩”;B项“脏物”应为“赃物”;C项“大大悟”应为“大彻大悟”。)3. A沥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是褒义词。此处用来形容不良商贩的违法行为,褒贬失当。4.B ( A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是否”。B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左右”。C成分残缺,应在结尾加上“的需要”。)5.C.亡:使灭亡。6.D (A介词,从介词,在;B疑问语气助词连词,和,同;C句首发语词,无义名词,成年男子;D都是介词,因为。)7.B8.B专诸、聂政、要离不是平庸之人,而是布衣之士。三、9.略。四、10. 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11. 举例论证。列举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12. 提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仅提供两个答题角度:多阅读经典,不沉迷网络;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应懂得正确取舍。五、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