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6385943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学生卷)第卷(选择题 24分)一、 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 ( lu ) 给予( i ) 宽宥( yu ) 眼花缭乱( lio )B珐琅 ( f ) 赘余( zhu ) 广袤( mo ) 强聒不舍( gu )C瞥见 ( pi ) 麾下( hu ) 汲取( j ) 自惭形秽( su )D ( pin ) 劫掠( n ) 轻觑( q ) 铮铮作响 ( zhng )2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坍塌驰聘渊博随心所欲 B典范晨曦妄想言行相顾C秘诀

2、推敲游戈心无旁鹜 D精微困厄亵渎不可明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饱受战火的摧残之下,叙利亚这个文明古国的许多文化古迹荡然无存。B想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言行相顾的人。C小明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D虽然人们早就听腻了这套说教,但是他仍然强聒不舍。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强烈愿望。B、在进行月考复习时,一定要克服没有重点、没有计划、没有科学的安排。C、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D、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进一步加强

3、了交通安全教育。二、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

4、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 秀丽 B、 酿泉为酒 酿泉: 用酿泉C、野芳发而幽香。 发: 开放 D、往来而不绝

5、者 绝: 消失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 B、云归而岩穴暝, 杂然而前陈者。C、醉能同其乐 其真不知马也 D、至于负者歌于途 其一犬坐于前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B. 觥筹交错 。( 大家交换着酒杯喝酒)C. 日出而林霏开 。(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D. 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

6、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第II卷(其他题型)(76分) 三、默写(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的两句)(2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_。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但愿人长久,_. ( 苏轼水调歌头 )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范仲

7、淹岳阳楼记)(2)、请默写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颔联和颈联 (4分) _,_. _,_.四、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_朱万曙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 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 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 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 所作的就是经

8、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 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 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 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 又如,马克思、恩格 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 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

9、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 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 史 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 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 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

10、就如同步入历史 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 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 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 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 经典蕴含的深 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 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10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分)11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

11、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12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2分)1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4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2 分)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五、写作(60分)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单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其实用密码的地方远不止这些,成功有它的“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的沟通也得输入正确的”密码“请以“密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18-2019学年度(下)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A卷模拟试题(教师卷)第卷(选择题 24分)一、 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