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341139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答案:C2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井田制瓦解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材料反映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为西周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破坏是间接影响,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私田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2、。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礼崩乐坏 B铁犁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 D赋税制度改革解析:礼崩乐坏是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田,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的表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井田制瓦解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考查的是土地制度的演变,而不是赋税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4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 D政

3、治统治腐败解析: 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答案:A5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B表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解析: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二、

4、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

5、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答案:(1)影响:战国时期,“土地流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土地流向直接生产者,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土地流向富贾官绅,往往会激化阶级矛

6、盾。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在“土地流动”中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封建生产关系也得以延续。(2)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任意4点即可)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解析:井田制度逐步瓦解的表现是出现私田,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

7、度走向崩溃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无法体现周天子权力的衰微,故C项错误;“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初税亩是指不论公田和私田一

8、律按亩征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战国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不是对土地国有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井田制彻底消失是逐渐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以初税亩为标志,故D项错误。答案:A3公元前538年,子产在郑国进行了“整理田制,按土地征收赋税”的改革。这一改革实质上()A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B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C提升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D壮大了新兴地主的力量解析: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是否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因为“按土地征收赋税”没有区分井田和私田,而当时原有的井田制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兴起逐渐瓦解,该政策事实上顺应了

9、私田主人的需求,故B项正确;奴隶主贵族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该政策事实上承认私田合法,也就等于是默认了井田制的瓦解,不是提升而是加速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所示政策的实质是面对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表面上是维持或增加奴隶主政府的收入,实质是承认私田合法,影响是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故D项错误。答案:B4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周B战国C西汉D明清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可

10、以拥有自己的土地,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5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解析:均田制是为抑制土地兼并现象而设立,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允许土地买卖,根据题意,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A项错误;题意并非授田(均田制下的授田是无主之荒地),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均田制只是规定了土地占有

11、的最高限额,并非平均分配,而且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答案:C6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A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农产品商品化增强解析:依据材料中“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可以看出商人发家后依然将财富用来购买田宅,而不是积累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突出反映了小农对土地和田宅的渴望,故A项正确;从题干可以看出并没有反映政府的政策问题,而且是商人江才的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江才是不得已而从商,发家后而

12、购置田宅,不能反映徽州的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产品的买卖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能力提升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解析:“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不能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后期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13、之一,“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一直贯穿后代中国史,但“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说法不准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故D项正确。答案:D8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解析:

14、中国贸易顺差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使得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的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出现“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工商业的繁荣,反映出农耕文明下工商业也能够发展,故B项错误;鸦片的输入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英法的商品输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经济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9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

15、加防范。该规定说明()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以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10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说明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解析: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对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在小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