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288936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注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4分)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2、4分)答: 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参考答案: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

3、孤寂、怅惘之情。 (4分)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 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篱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归隐之心油然而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8分)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是十年,几经辗转的杜甫经剑南(四川中部)节度使严武保荐,为节度使幕府参谋,因家在城外,不得不长期住在府内。伶俜(pn):流离失所。(1)从诗歌的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诗,首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二字烘托出诗人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七言律(律)悲凉(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无人欣赏的慨叹。(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诗歌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

5、联直抒“独宿”之情。因此解答本题应从后四句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慨叹无人欣赏的原因。参考答案:从“风尘荏苒音书绝”句可以看出,作者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没了联系。从“关塞萧条行路难”句可以看出,因关塞战争频发,归路荒凉艰难,有家难回,也象征着作者仕途的艰难。从“已忍伶俜十年事”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十年间,作者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从“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看出,作者暂依幕府,但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春日访山人戴叔伦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归路逢残雨,沿溪

6、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1)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和。(2分)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从题干的提示“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可知锁定的范围和“作者和山人”的情感。颔联正写出了两人的会面和促膝谈心。参考答案:相携共惜(2)赏析后两联的表达技巧。(6分)答: 解析:颈联在前两联叙事的基础上开始写景,显然这个“景”是之前的“情”的外化借残雨、落花渲染闲适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尾联,诗人将目光转移到童子身上,又借童子的目光看出诗人的喜悦进而去追问,侧写诗人之乐,这是虚写,和诗的前半部分实写自己的快乐闲适,构成“虚实结合”。参考答案:颈联借景抒情,用“残

7、雨”“落花”来写暮春之景和快乐之情;尾联虚实结合,用“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炼字,用“逢”与“见”二字来突出心理细节,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送田少府贬苍梧高适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注苍梧:今属广西梧州。暌:离别。数奇:时运不好。数,命数。奇,不吉。(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之情。(2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送”“

8、贬”二字。“送”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题材送别诗,“贬”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倘若再抓住诗中的“沉吟”“惆怅”等词,此题不难回答。参考答案:惜别惆怅宽慰勉励(2)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解析:“远树”二句以想象笔法,写友人路途触景生情,怀念故乡,诗人设身处地,想象朋友的情状,更见其情谊的深厚沉挚。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显地实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参考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天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远树”句落笔为

9、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明妃清吴雯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珮几曾归夜月,琵琶唯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诗赞赏明妃(王昭君)有“国士风”的原因:。(2分)解析:根据“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来概括原因。参考

10、答案:不肯花钱贿赂画工(或:羞于自媒进身)(2)从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简要比较这两首诗的差异。(6分)答: 解析:从思想主旨的角度,杜诗写昭君生于长江流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吴诗一反杜诗的“悲怨”主题,变凄凉为明丽。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杜诗根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解读烘托、映衬手法。而吴诗通篇重议论,另外“环珮几曾归夜月”等化用杜甫的诗歌。参考答案:思想主旨上:杜诗表达的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是对昭君凄怨命运的同情。吴诗却不同于前人的立意,即昭君不是所谓被迫远嫁,而是近乎自愿远嫁,且有“国

11、士”之风,在胡地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终日悲切,以至夭亡,而是微有悲伤与思念。诗歌含蓄不露地作出了翻案。(3分)艺术手法上:杜诗讲究映衬,烘托。“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杜诗以意象、意境胜。吴诗直白,以议论为主,语句多流水对(散文句),化用前人(杜甫)诗句,而自创新意。如“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评价人物;“环珮几曾归夜月”“天心特为留青冢”,重新解读历史,表达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3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

12、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注,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注买臣:即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弃而改嫁。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1)本诗前六句叙写,后六句叙写。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解析:前六句由“酒熟”“鸡肥”可以看出是丰收季节,“归”点出是归家,“高歌”“起舞”表现出丰收季节归家后欢聚的情景。后六句“余亦辞家”点出离家,“西入秦”点出去往的方向。参考答案:归家欢聚(或“丰收季节回家痛饮高歌起舞”) 离家入京(或“离家入秦”“出门远游”)(每空1分)(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6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