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209140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管理会计学教学课件,第九章 业绩评价 主讲:刘德道,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业绩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 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业绩评价的内容,掌握企业常用业绩评价方法,掌握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在实践中的建立、实施、操作及应用。 学时:2学时,3,第一节 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一、业绩评价的含义 二、业绩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三、业绩评价的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激励理论,4,业绩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按照企业目标设计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等特定的评价方法,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

2、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一、业绩评价的含义,5,企业业绩评价产生于19世纪初期。不管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还是评价的具体方法,西方国家的理论以及方法已经越发完善、成熟。 从20世纪初对成本的业绩评价到20世纪中期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杜邦分析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的业绩评价体系、标杆管理、经济增加值和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记分卡,不难看出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兴盛不衰。,二、业绩评价的产生与发展,6,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

3、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一)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1、成本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1911年,美国出现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的标准成本制度,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7,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在本阶段形成了一下三种评价体系: (1)纯财务分析考核体系

4、1915年杜邦公司首创“杜邦分析体系”(The Du Pont System)。纳德森布朗(Donaldson)将投资报酬率分解为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 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沃尔比重法,他选择了流动比率、自由资本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七个财务指标,采用行业标准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引导企业向行业先进看齐。,8,1950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社会贡献、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其绩效评价思想在当时来讲最为全面,形成了现代

5、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在50年代后期被许多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普遍采用。 1979年,帕森(Persen)和莱西格(Lezzing)对美国400多家跨国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对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杜邦体系的分析指标,强调了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相关的财务指标。 1982年,在米勒出版的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一书中,对业绩评价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的讨论和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应运用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的观点。,(2)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9,(3)创新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经济增加价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1991年,

6、Stern Stewart公司在应用公司理财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 1993年,从财富杂志的文章开始,理论界将EVA指标引入了业绩评价领域。业绩评价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而非投资收益率等传统业绩评价指标。 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实证研究方面,Johann De Villiers探讨了通货膨胀对EVA计算结果的扭曲程度以及改进方法,提出了调整后的EVA概念。 Edward V. McIntyre通过分析采用不同会计方法对EVA的影响,建议使用多层评价指标。 为了弥补EVA指标的不足,Jeffrey

7、等人于1997年提出了修正后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alue Added: REVA)指标,它以资产市场价值为基础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10,3、综合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Robert Kaplan和David Vorton带领的研究小组在“衡量未来组织的业绩”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一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平衡记分,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核心思想包括以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的四个内容。 综合平衡记分卡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目标和衡量方法。 综合平衡记分卡使企业经营者从更广阔

8、的领域来审视自己的绩效,促使企业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11,1、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在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评价体系上已日趋成熟,评价的主要指标从实物量到产值、利润再到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9年6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及效绩评价操作细则,重点评价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发展,12,2、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2002年3月,为了对1999年颁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财政部等有

9、关部门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形成了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三种业绩评价体系:,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以EVA(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一直把业绩评价问题作为内部管理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管理会计中,只有责任会计在责任预算的编制和责任报告中才对此有一些说明,却不清晰和系统。 随着管理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的发展,管理会计在业绩评价的理论方面吸收了很多管理学中很多其他理论的思想,主要有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控制理论和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

10、理论。这些理论在管理学原理一书中作了详细的介绍,现就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进行简单介绍。,三、业绩评价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社会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委托人与代理人明确地或隐含地订立契约,授予代理人某些管理决策权并代表其从事某种经营活动。最理想的情况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一致,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全的,往往会出现道德危机(即契约后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而不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努力工作)和逆向选择(即契约前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有意选择有利于其自身利益而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决策行为),导致代理成本增加。 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使得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

11、标一致起来,成为委托代理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一)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内部业绩评价系统被看作委托代理关系中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工具。 一方面科学严密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反馈代理人的工作状况,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阻止代理人的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行为。 另一方面通过业绩评价系统,可以传递组织战略目标与具体任务,引导代理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协调一致,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管理者既为自己也为组织谋取最大利益。,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

12、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而激励作为人的一种内心活动,起着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的作用。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需要,即避免不愉快或不满意的需要和要求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激励理论,17,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

13、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二是期望值。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洛克(E.A.Locke)和休斯(C.L.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 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当职工接受了组织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时,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为此,应该让职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比由管理者将目标强加于职工更能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可以使职工把实现目标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提高目标的激励作用。,18,第二节

14、 业绩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一、业绩评价的内容 二、业绩评价指标 三、业绩评价标准 四、业绩评价的模式 五、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19,业绩评价由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一、业绩评价的内容,(一)财务业绩定量评价 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1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与评判 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盈利质量和现金保障状况。,2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

15、标,综合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的安全性。,20,3企业债务风险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4企业经营增长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销售增长、资本积累、效益变化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及发展后劲。,21,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指在企业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

16、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8个方面的指标。,(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22,二、业绩评价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 (一)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1、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促使企业的管理者关注企业目标,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2、指标的选择必须容易从企业的公开资料中获得; 3、指标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各指标之间在涵盖的经济内容上不重复,在解释功能上要互相配合; 4、指标的选择必须简便易行,数量适中,含义准确,23,1、单指标与多指标 2、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 3、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二)业绩评价指标的构成,24,单指标是指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指标。 在国外,投资报酬率(ROI)是最常用的单一业绩评价指标; 我国上市公司则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 多指标是指在进行业绩评价是采用多个指标。多指标评价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目标多元性,从多个侧面来考察企业的业绩和管理者的贡献,能够更加综合地反映经营业绩。,1、单指标与多指标,25,内部指标是指来自企业内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指标,也包括一些涉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