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6127147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利?弊?,科举作文,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 “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 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 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科举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孙伏伽,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 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殿试,武举,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 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 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日趋没落,弊端也 越来越多。清代统 治者对科场舞弊的 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

3、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等于“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科举考试作弊,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利,科举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 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 社会上层流动。,培养了大量人材,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弊,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 与考试形式,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 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随科举制度消失的书法绝技细字,银杏叶上细书心经,小楷岳阳楼记,小楷道德经局部,细字心经,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