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6123084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清代刻贴介绍范文 清代刻贴分为宫廷刻贴和民间刻贴,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乾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 宫廷刻帖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即懋勤殿法帖,这是从清宫早期所藏的墨迹和旧拓中选辑的。渊鉴斋法帖和避暑山庄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书写的字或临摹书家名迹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将雍正所书的训谕及各体诗文,以及临摹诸家的名迹,刻成朗吟阁法帖和四宜堂法帖。这些帖刻成后,都储藏在宫中,

2、传拓很少,流传在民间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将自己所写的诗和经书,以及临摹古代书家名迹摹勒上名,刻成敬胜斋法帖,共40卷。原石现嵌在故宫乐寿堂、颐和轩两廊。乾隆还命内廷诸臣为张照所书御制诗文和临摹的名人墨迹,编次摹刻成天瓶斋法帖10卷;为汪由敦编次摹刻成时晴斋法帖10卷;为刘墉摹刻清爱堂帖等。乾隆时最著名的法帖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阁帖等为著名。乾隆以后宫廷刻帖逐渐减少。 民间刻帖 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如卞永誉的式古堂法帖、陈春永的秀餐轩帖,虽从明末开始刊刻

3、,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职思堂法帖、翰香馆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间刻成的法帖。卞永誉、梁清标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们所刻的法帖,鉴别之精、刻工之优良,在当时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个人书法的法帖,以集王铎书法的拟山园法帖和集傅山书法的太原段帖最为著名。 清代中期和后期刻帖之风更为盛行。曲阜孔继涑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广廉亦嗜刻帖,荟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为孔氏百一帖。嘉庆间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钱泳以工书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据履园丛话记载有经训堂帖、晋斋法帖、清爱堂帖、惟清斋帖、写经堂

4、帖、秦邮帖、问经堂帖、吴兴帖等20余部。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叶梦龙刻有友石斋帖、风满楼帖等。金石学家吴荣光刻有筠清馆帖、岳麓书院法帖等。歙县(今安徽省歙县)鲍漱芳有安素轩帖,叶应阳有耕霞溪馆法帖。这些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后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馆帖,潘正炜刻有听楼集帖,伍葆恒刻有南雪斋藏真帖。光绪(18751908)间孔广陶刻有雪楼鉴真法帖、陆心源刻有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杨守敬刻有邻苏园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风极为盛行,种类和数量之多都超过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 清代法帖较有影响的有下列各种: 式古堂法书 康熙二六年,长白(今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卞永誉把家藏魏、晋至宋、

5、元历代名家书迹选集,由黄元双钩,刘光镌刻,共10卷。帖名隶书,不列卷次。帖未刻成卞永誉卒,由黄元代为刻成。 翰香馆帖 康熙十四年,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汇集魏、晋、元、明各家书法,编为10卷,又附虞世璎书2卷。卷末刻“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宛陵刘氏翰香馆摹勒上石”隶书3行。附卷后有陈继儒题跋。 懋勤殿法帖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取内府收藏旧拓与名人墨迹,命臣下编次摹勒上石。自夏禹以来至明代米万钟,刻历代帝王和名人书法142家、534帖,编为24卷。每卷首题篆书帖名及次第,卷末刻“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四月十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隶书2行。 秋碧堂帖 无镌刻年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南)梁清标以其家所藏墨

6、迹选集而成。自西晋陆机至元赵孟,编为8册,皆名家作品。此帖为金陵(今南京市)尤永福摹刻。梁清标为清初收藏家,所藏法书极精,而摹刻亦非常精善,但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后被金德瑛发现,洗拓行世。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选择内府收藏一部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编成。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因帖中有内府秘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3件稀世墨宝,这3件墨迹都珍藏在乾隆的养心殿三希堂内,故此帖取名为三希堂法帖。全部法帖共收集魏、晋至明末135人的300余件作品,并各家题跋200余条,分为32册,刻石500块。由于全部

7、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细,所以被后人所推重。原石嵌在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间。道光时进行了一次修剔,并增刻了花边。初拓本流传较少。 墨妙轩法帖 三希堂法帖刻成后,乾隆二十年,乾隆又命蒋溥、汪由敦、嵇璜、裘曰修、于敏中等编次墨妙轩法帖4卷,以为三希堂法帖之续,款式与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诸家书法作品30余种,由焦国泰镌刻。帖石嵌在万寿山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壁。原石现已佚。 兰亭八柱帖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于敏中补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命

8、工摹刻在8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题八柱册并序,分为8册,每册首题隶书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圆明园,1917年从圆明园废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园,又筑亭保护。初拓本流传很少。 玉虹鉴真帖 乾隆中曲阜孔继涑汇集自晋王羲之至明董其昌历代名人21家,73帖,编成13卷。帖名篆书。又玉虹鉴真续帖13卷,汇集唐李白至清初王铎等各家书法。 谷园摹古法帖 乾隆中孔继涑选集摹勒,自汉华山碑、石经残碑至宋群玉堂法帖,从锺繇至赵孟各家书法。因重刻前人碑帖,所以称为“摹古法帖”,此帖共20卷。此外孔继涑摹勒的还有玉虹楼帖零种9卷,国朝名人法帖12卷。 玉虹楼法帖等 玉虹楼法帖(张照书)12卷,瀛海仙班帖(张照书

9、)10卷,玉虹楼石刻(张照、孔继涑书)4卷,隐墨斋帖(孔继涑书,其孙孔昭董勒石)8卷。 经训堂帖 乾隆五十四年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县)毕沅把其松雪斋所藏墨迹由毕裕编次,自晋至明共12卷,金匮钱泳、孔千秋镌刻。帖名隶书,前有木板印目录。 小清秘阁帖 嘉庆十七年(1812),钱泳编次并摹刻,自晋至元诸家书法11卷,日本、朝鲜等外国书迹1卷,共12卷。前无帖名,后归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沈氏,又名吴兴书塾藏帖。钱泳摹勒法帖还有写经堂帖8卷,嘉庆二十年刻,汇集锺繇至范成大等诸名家书法。 风满楼集帖 道光十年(1830),南海叶梦龙取清代诸家法书,编集成6卷,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陈兆摹刻。帖名卷数篆书,

10、前有隶书目录,后有叶梦龙跋。 筠清馆法帖 道光十年,南海吴荣光以自藏宋拓及墨迹选编成。自晋至元分为6卷。唐以前人书法多采自绛帖、群玉堂帖,宋以后人书法多取墨迹,由梁智斋、郭子尧镌刻。评论者认为此帖远胜广东所刻诸帖,影响较大。 海山仙馆藏真 道光九年至二十七年,番禺(今广东省番禺县)潘仕成选集唐、宋以来诸家书法编成16卷。帖名隶书。后潘仕成又有海山仙馆藏真续刻16卷,海山仙馆藏真三刻14卷,海山仙馆摹古帖12卷,海山仙馆契叙帖1卷,宋四大家墨宝6卷。 筠清馆法帖 南雪斋藏真帖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852),广东南海伍葆恒编集,自西晋至明分12卷,郭子尧、区远祥、梁天锡镌刻,帖名篆书。 邻苏园法帖 光绪十八年(1892),宜都(今湖北省宜都县)杨守敬编集。以晋、唐、宋各代著名书家书法编为8册(第8册为日本书法)。每册卷首篆书帖名,无次第,因是陆续上石,未分时代顺序。此帖多为重刻古代名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