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6098827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高阳县宏润中学 梁小哲,交流提纲:,1、“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为什么),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3、历史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课堂上?(怎么做),A、教学设计的研究 B、方法策略和建议 C、两个教学课例,4、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些体会。,一、大势所趋下的核心素养,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在使用中感觉较难处理。 中考文综历史难度愈来愈大,学生应考困难。 自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已经有十余年。下一步课改会如何推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

2、t Assessment),是一项由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被誉为最公正、最全面的国际化学生评价模式。该项目自2000年开始,每3年一次。 很多国家把对PISA的研究,作为推进本国课程改革、教育评价甚至教育问责的依据。因此,该项目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该项目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界的世界杯,赛况: PISA测试,中国(大陆)参加了三次。前两次,2009年和2012年,由上海组队参加,虽然都获得了总分第一名,但暴露出了种种弱点。2015年的比赛,调查评估了72个国家和地区的54万名

3、15岁学生。中国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队,总分位列第十名。,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260多位专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秋季开始试行的部编教材,编写多年的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面世(2016年秋季),北京师范大学 叶小兵,现实教学中的困境:教材到位、课标置后,如何应对? 消极观望(等新课标变了再说) 积极转变(提前了解,稳健转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唯有顺应大势,积极图变。,做为教学一线人 看准大势 抢占风口 提前布局 成就自我,雷军 “飞猪理论”,大势,机遇,平台,成长,有心人,天不负 越努力,越幸运,二、历史学科核心

4、素养的理论内涵,说明:现在初中尚未有规范性、权威性的纲领性文件出现。因此,现主要参阅高中的课标描述,以及相关学界文章表述。以便大家对历史学科素养有一大致了解。将来初中的提法可能会有微调。,(一)从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来把握,历史核心素养,正确 价值 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思考:,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国家的价值取向,评价社会的价值取向,评价人物的价值取向,国家层面:(国家、民族、文化、政党、道路)认同,个人层面: 学会做事做人、培养健全人格,学科层面:求真精神、贯通

5、意识、批判思维,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二)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组成部分来把握,一、唯物史观 1.概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3.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认识层面】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

6、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运用层面】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内容 (1)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地发展。 (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3)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培养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素养中,并不是让学生去背诵这些观点和方法。而是要学生通过历史学

7、习,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二、时空观念 1.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事件有三个基本要素:人、时间、空间。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 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认识层面】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运用层面】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

8、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解读 (1)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分别历史时间与空间有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在不同的时空框架内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 (5)将认识对象放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三、史料实证 1.概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 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9、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2.解读 (1)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2)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3)历史学是一

10、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这里,提出了三个层次要求: 1、认识史料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史料; 2、能够收集、辨别、分析史料; 3、能够根据史料提出自己的历史认知。,史料实证的一些原则: 1、论从史出。指理论、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评价等,都应从史料中总结出来。 2、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 互证。 3、挖掘史料背后的东西。不仅要通过史料知道“讲述的是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挖掘史料的社会背景和出现的特定情景。,四、历史解释 1.概念: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11、度、能力与方法。这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 2.解读 (1)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12、;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3. 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五、家国情怀 1.概念: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解读 (1

13、)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5)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

14、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落实核心素养的抓手: 核心素养要落实到教学中,则必然会传导到教学设计中。因此,要在进

15、行教学设计时,始终思考如何渗透学科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 一、基于五大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一)如何用唯物史观引领历史教学?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五)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二、基于教学环节优化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一)怎样设计目标? (二)怎样导入新课? (三)怎样选取史料? (四)怎样提出问题? (五)怎样创设情境? (六)怎样确立教学立意?(一课一灵魂) 三、基于学生学习指导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一)怎样压缩环节、挤出时间,使学生充分思考? (二

16、)怎样指导方法、内化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精神? (二)研读中考试卷,思考日常教学如何与中考衔接,落实核心素养?,教师的课堂使命 提供材料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倾听追问 生成认识,四、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策略问题: 有了方向,还要注重如何落实。首先,要反复揣摩、研读核心素养相关理念;其次,要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落实到个人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一)立足自身,稳步推进。,尽管核心素养是方向,但落实起来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任何理论再美妙,不接地气,不贴近自身教学实践,都等于零。 所以,要从自已的教学经历出发,有意识的做出一些调整,向核心素养靠拢。而不要盲目跟从,搞大跃进、一步到位,搞的自己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经验、自己的调控驾驭能力、学生思维水平等,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相关理念内容,落实到课堂中。有改变就是进步,变总比不变强。,中国的改革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