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812049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机械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科学研究院(集团)战略规划报告机械科学研究院(集团)战略规划报告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集团行业服务体系战略报告 2004 年年 8 月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行业服务体系内外部分析1 1.1.机械院各二级单位均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1 1.2.行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效能较低1 1.3.政策类行业服务标准2 1.4.技术类行业服务技术服务与咨询2 1.5.管理类技术服务认证3 1.6.未来行业服务的发展趋势5 第二章 行业服务体系战略定位6 2.1行业服务功能定位6 2.2行业服务业务定位6 2.3行业、产业与科研的定位6 2.4总结7 第三章 行业服务运作模式和

2、步骤7 3.1.机械院/集团行业服务运作模式选择与设计.7 3.2.机械院/集团行业服务运作模式实施步骤.9 第一章第一章 行业服务体系内外部分析行业服务体系内外部分析 1.1. 机械院各二级单位均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机械院各二级单位均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 机械院各二级单位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内多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长期的积累,使得机械 院及其下属二级单位拥有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各类面向行业进行服务的组织包括:标委会、 检测中心、认证中心、学会、协会等等。 通过协会等行业组织多年来的运作,机械院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与行业内的企业建立起紧 密地联系。尽管相比机械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我们的会员

3、在其中所占 的比例还很小,但某些诸如模具协会、表面工程协会的会员从绝对量上来看,已经具有了一 定的规模。 各类行业组织通过不同的形式向机械行业内的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层次的服务,一个行 业服务组织同时对外提供着不同的服务,而同时一种类型的服务亦可能同时有着不同的行业 组织提供。 标委会、学会、协会这样典型的行业服务组织一般都会同时承担起为政府服务和为行业 内的企业服务的两大职能。尽管在具体的内容上和侧重点上都有着不同,但在某些诸如技术 服务、培训等的业务上,这三个组织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交叉的领域。 1.2. 行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效能较低行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效能较低 通过此

4、次研究我们也了解到,尽管一些所已经在努力尝试联合办公以提高行业服务的效 率(如哈焊所对行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实行联合办公,机电所也专门成立了行业中心来分管行 业内的各种资源) ,但多数行业组织仍是各自为阵,缺乏实质上的沟通与合作。同时,由于 我们已有的行业组织过去多是为国家/政府服务,在行业内充当着管理者和“二政府”的角色, 在科研体制改革后,没有能很好地转变角色,在行业服务仍然带有很强的 “政府作风” ,大 大影响了各所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效能和效率。 而另一方面,从已有的行业组织来看,由于各自成立的时间和目都不一样,使得不同类 别的行业组织,在行为方式、收入来源的方面亦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进入行

5、业服务的外部市场分析之前,让我们首先对行业服务的内涵进行一个界定。 应该说,行业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向某一特定行业/行业群提 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或者说是无形产品)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以技术为主的行业服务以 外,行业服务还可以按照其提供服务的功能的不同分为政策类、技术类、管理类、法律类、 金融类、信息类、综合类和其他类八大类。机械院/集团及其下属二级所所主要提供的行业服 务为技术类行业服务及其与之相关的一部分政策类、管理类、信息类和综合类行业服务。下 面,我们将分别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类:政策类、技术类、管理类,对其分别地进行外部 市场分析。 1.3. 政策类行业服

6、务政策类行业服务标准标准 首先,我们挑选政策类行业服务中的重要业务分支标准的制定对其进行一个简单 的分析。作为机械院这样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其 2003 年所承担的各类标准在全部标准中所 占的份额已经变得非常小。这种现象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方面表现得尤 其的突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比例已经不足 5%。仅仅是在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由于我们转制科研院所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的人才和经验,使得我们在这两类标准的制 定中仍占有了 15%左右的份额。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经济将越来越紧密地融 入到世界经济的大链条中,这种融入表现在制造业,一方面将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在国际间

7、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重新整合,另一方面则会表现为我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因此, 导致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总量的减少。而从行业标准的制定上看,国家相关的政策也随 着整体科技体制的改革发生了一定的调整,逐渐将企业,特别是特定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放 到了行业政策制定的主体位置上,而留给科研院所的,就只是一些技术标准的制定。由于企 业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些标准企业往往不能做,同时由于这类标准大多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 上的利益,企业也往往不愿做。 总之,转制科研院所在标准制定中的份额将会随着国际国内标准统一的进程和国内企 业制定标准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小,而留下来的一些技术类标准的制定,抛开社会效益而言,

8、 也只是一块企业不愿涉及的鸡肋。 其他一些政策类行业服务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标准制定相类似的情况,如为政府 制定行业法规、政策、战略等提供预案,这类业务的发展预计在未来将不会出现快速的增长。 1.4. 技术类行业服务技术类行业服务技术服务与咨询技术服务与咨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技术类行业服务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看,技术合同有四个种类,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中技术服务 和咨询是“四技”合同中的两类。而从历史发展来看,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自 1988 年以来呈快速 上升趋势,并在 2003 年总量第一次突破 1000 亿元人民币。在市场中,各主体技术交易额均 呈上升趋势,但在 1998

9、 年后,企业的技术交易额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并于 2001 年前后,首 度超过科研机构而成为技术交易市场上最大的卖家。从比例上看,这种赶超的态势就显得愈 加地明显:一方面,1991 年后科研院所在技术合同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形成 向下的台阶状;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在 98 年开始扩大,到 2001 年变为最 大,形成了一个喇叭口状。 前面我们按照技术交易市场上不同的卖者对技术交易市场上各类卖方的实力进行了一 个比较分析,下面我们再依据技术交易合同的不同类型来对技术类行业服务进行一个分析, 并将焦点聚焦到我们关心的技术服务和咨询上。 从技术交易的类型上看,各类技术交易的变

10、化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其中以技术开发 近几年来的增长最为迅速,其成交量在 1999 年超过技术服务成为了交易量最大的技术合同 类型。从相对比例来看,技术咨询多年来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比例,大约占整个市场 7.5%的 比例,而技术服务继 1999 年出现下降后,于 2002 年又开始出现缓慢上升。配合我国 99 年 后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先降后升的现象与我国工业企业的 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先前我们分析了,科研院所作为一个整体,在技术交易市场上的整体是逐渐减小的, 进一步,我们来看一下中央部门属的科研院所在技术服务和咨询中所占的份额有什么变化。 从时间上看,1

11、999 年后,中央部门属科研院所从事技术服务/咨询的收入下降较为明显, 不过,这种下降势头在 2002 年得到了遏制,这两年开始有所回升。从比例上看,经过几年 的变化,中央部门属科研院所已逐渐失去了过去在技术咨询和服务中的绝对优势,从而在技 术服务和咨询的市场上形成了中央属,部门属,地方属“三分天下”的总体格局。 进一步看从行业的角度看,科研院所针对制造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的总量自 1999 年后, 也呈现出较大的下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进入 1999 年后,针对制造业的技术服务/咨询总额开始快 速的下滑,这一方面可能与企业对技术服务和咨询的需求有关, 1999 前的几年,中国企业 的数

12、量逐年减少。同时,从供给的角度,随着 1999 年的改制,科研院所对于外界提供技术 服务/咨询的能力亦有着一定的削弱。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技术类行业服务的市场近几年来在总体上 呈现出比较好地发展态势,然而,面对不断增长的技术服务/咨询市场,科研院所,尤其是中 央部门属的科研院所,市场份额正逐渐下降,表现在制造行业中的这种趋势显得更为明显。 1.5. 管理类技术服务管理类技术服务认证认证 1 市场状况市场状况 接下来,我们以认证业务为例来看一下管理类行业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目前机械院 的认证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产品认证多属于国家强制性认证,我们不 做过多分析

13、,接下来的分析将主要集中在体系认证领域。 从发展趋势上看,将质量(ISO9000)、环境(ISO14000)和卫生安全 (OHSAS18000)认证同时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是 21 世界企业认证的趋势,同时也是中国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盟市场的敲门砖。一方面,这种准入机制构成了我国制造业进 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壁垒” ;而另一方面,这种准入机制也催生了国内认证市场这 几年来的高速发展。 下面,我们从一组国际、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一下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全球 及我国的发展。 1992 年以来,全球通过 ISO9000 认证的企业数量一直保持着增长,截至 2002 年底,

14、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 56 万之巨。但从增长率上看,则呈明显的放缓趋势。而继 1992 年首批 通过 ISO9000 认证的 10 家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参与到 ISO9000 认证的热情就一直没有消 退。中国通过 ISO9000 认证企业总数一直在增长,尽管这种增长的趋势不可避免的随着基数 的上升而有所放缓,但相比全球平均增长率,仍高出许多。同时,随着认证的中国企业数量 的不断攀升,中国通过 ISO9000 认证企业数量在全球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003 年,在 全球新增认证企业的总量中中国已排名第一。从行业分布来看,机械装备行业通过认证的企 业在全球 ISO9000 认证企业的行业分布中排名

15、靠前,仅次于冶金、光电设备和建筑行业列第 4。 2 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分布分布 经过了这几年认证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认证市场仍然有着比较大的空间。我 们从最新的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及通过认证的企业数据来看,截至 2003 年年底,我国愈 11 万家通过认证的企业仅仅占到全国企业数量的 2%。这一数字仅是欧盟 40%认证率的 5%,市场仍有很大空间。从区域上看,我国通过认证超过 8000 张的省市地区只有三个,都 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均具有很大的市场开拓潜力。进 一步从行业上看,全国机械及设备行业的企业共认证了 1.3 万余家,占全部认证企业的 10.5%。

16、 按照保守的数据,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认证的数量尚不足全部企业的一成,市场仍具有很大 的潜力。 2 市场准入市场准入 从上面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认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仍具有较大 的空间。那能够参与到这一市场上的认证机构有多少呢?市场的准入情况又如何?我们接下 来就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截至 6 月 30 日,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共 98 家。其中的 67 家,也就是近七成的认证机 构设在北京,其竞争程度可想而知。但随着国家对认证机构管理的逐步规范和法制化,预计 未来几年内认证市场的竞争程度能够得到比较好地控制,如表 1-1 所示。 表表 1-1:认证机构中国市场进入壁垒:认证机构中国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壁垒内容壁垒内容 要求高要求高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 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 300 万元 有 10 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管理严管理严 2004 年 2 月 3 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4 年第 2 号公告中明确指 出:为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