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801063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摘要 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纳米材料 生物医学 应用1 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1.1 纳米碳材料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

2、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 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

3、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1.3 纳米复合材料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

4、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2.1 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

5、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2 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比利时的De 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

6、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2.3 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2.3.1 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 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

7、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肛门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

8、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2.3.2 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2.3.3 智能-靶向药物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

9、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2.4 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

10、,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5 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

11、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

12、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参考文献1 Philippe P, N

13、ang Z Let al. Science,1999,283:15132 孙晓丽等.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4):436-4413 赖高惠编译.化工新型材料,2002,(5):404 苗宗宁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3):212-2145 崔大祥等.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03,(1):20-246 顾宁,付德刚等.纳米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131- 1337 胥保华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333-3368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09 刘新云.安徽化工,2002,(5):27-2910 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111 李沐纯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40-14112 张莉芹.武汉科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313 姜忠义,成国祥.纳米生物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