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794102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煜編文學考研資料彙編中國古代文學第一卷 秦漢文學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前言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

2、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说明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

3、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_GB2312、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熟读文学文本。(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

4、必须努力背下来。)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比如:苏轼词特色: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5请灵活运用资料。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如“李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

5、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内容即可。)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四卷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3

6、00首以上的诗文词,以积累功底。【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内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这点请大家谅解。笔者仍然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些文本,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古代汉语】一册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江苏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评以“基

7、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秦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方教材中的选文。【语言学概论】一册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

8、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范围内,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郑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落煜 洛师 壬辰年三月初十12033161923總緒論 袁行霈 撰第一

9、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史

10、学思维 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用描述式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和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文化学视角 文学的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我们当代人写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

11、注。文学史史料学 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部因素:首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2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或相对繁荣,或相对平庸。各个朝代各有相对发达的文体。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

12、不平衡。3地域的不平衡。一方面,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而保持着它的长清。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

13、的领域里。复古实际上是革新。4文与道的离合。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迄汉以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道、释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给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

14、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一 上古期(先秦、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斯。散文可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

15、可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已出现;戏曲因素在九歌中已有萌芽。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斯。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此期已经形成。4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在此期奠定。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秦汉文学 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变化,文人聚集到统治者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2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形成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3赋体文学发展成熟,汉乐府民歌以新的姿态和活力,酝酿出中国诗歌五七言体的新节奏、新形式。二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1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