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63416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中经济形势 特征及发展战略一、汉中区域经济特征(一)汉中区域特征:1、区域优势:交通位置特殊,中原沟通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要道;是西连甘陇,东出荆襄,南下四川,北上关中的战略要地;京昆高速在我国版图上 的作用不亚于京九线,东连江苏的连云港、大连港,西通广西防城港,宝成、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和已经开工的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纵横其里,十天、京昆、西康、西商、宝巴高速交汇贯通,2008年后,国家确立汉中为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地理区位特殊:汉中是秦巴区域面积、平川面积最大的区域,2.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平川不足10,人口密度不到150;是秦巴区域最大的盆地,对应于西安、武汉、重庆、成

2、都和兰州国际都市和省会城市的中心区域。具有“北依南托”和“三圈交汇”的地理优势,即北依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南托汉江、成渝经济圈,处在关中经济带、成渝、江汉经济圈的交汇之中,汉中是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省的结合地带。2、生态优势。年均气温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季多霖,春偏早。主要有分布于西面的“铁、锌、镍、金、铜”等,“勉宁略”三角带,被著名地理学家李时光称做“中国的乌拉尔”;分布于中部的有“优质石英砂、石灰石、石膏矿、”东部的有“煤、大理石、磁铁矿和新近探明的镇巴油气田”。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全市有两大水系:发源于略阳的嘉陵江水系和发源于宁强的汉江。陕南水资源总量314

3、.58亿立方,占全省的70.7%,人均拥有水资源是全国的1.8倍,全省的2.43倍,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保护地,仅“引汉济渭”工程就从陕南调水15.05亿立方,工程投资120亿元。陕南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5.12%,森林覆盖率达到52.9%;有450.57万亩25度以上陡坡没有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面积335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393万亩荒山荒坡没有植树造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陕南有1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有1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文化优势。汉

4、中是汉水的发源地,是汉王朝发祥地,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皆因汉中而得名,迄今发现有反映早期人类活动的龙岗文化,两汉三国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武侯祠、张良庙等以及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墓以及书法珍品石门十三品等113处文物景点;汉中是我国“五斗米”教发源地,道教文化积淀深厚;现代的义务教育、大学教育、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实力雄厚,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发达等人类文化文明为把汉中建成次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文化文明保障。工业现代文明凸显,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4、经济特征:国民经济结构成“二、三、一”, 农业精耕细作程度高,

5、农村经济支柱是粮油生产、生猪养殖,查产业进来发展较快。突出在“猪药茶菜渔”上。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支柱,装备制造、烟酒食品、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生态旅游。 二、汉中的经济形势及发展态势(一)汉中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战争和自然灾害对汉中的发展影响较大,早在秦楚战争时期,开通了历史上有名的“金牛道”,汉朝也因战争需要发展了茶马交易;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1936年,陕西杨虎城奉命修筑了现在的宝鸡至汉中三里村的公路。1963年,也是国防需要,“三线建设”翻开了汉中发展史上的新篇张。1、农业经济持续而巩固。汉中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以来,都沿袭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

6、,小型作坊都已加工土纸、简单竹藤编制为主,国民党时期,比较有名的工业就是宁强火柴厂,许多工业产品都在名前加个“洋”字,经济一直以农耕为主,刚解放时,汉中只有180万人口,没有工业,只有汉中城里土法炼就的1000余公斤灰土铁和少量的皮纸加工。经济总量约为1.81万元。2、“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进入汉中,带来了工业文明。1963年后,由于国防需要,国家搞“三线建设”,现代工业才进入汉中,1971年阳安铁路通车后,汉中才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汉中已是陕西的工业经济陕南中心,全市工业企业达1206家,国有295家,中省工业企业达37余家,工业总产值8.3亿元(农业12.2)。

7、 3、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汉中经济发展由快速转变为战略调整。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至1994年,汉中工业经济产值连续两年超过农业,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新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增速年均达10%,总量达83.45亿元,全市经济主要指标列西安之后,宝鸡之前。1995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特别是将汉江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源保护地之后,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0年时,全市经济总量只有119亿元,整个“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速年均只有8.3%,低于“八五”期间的3.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已严重滞后。4、新千年后,汉中迎来了新的

8、发展机遇,灾后重建使汉中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19.2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772.26亿元,增速由“十五”期间年均8.9%、“十一五”期间的13.9%加快至“十二五”前两年的15%以上。取得了突破发展新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突破。2006年之前,我市经济增长速度均徘徊在10以下,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逐年加快,实现了省上提出两位数增长的要求。至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2.27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34.8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30.09亿元,增长2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7

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1元,分别增长16.5%和17%。七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速12。3%,比我市改革开放30年均增长提高3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 二是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所突破。一是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开始起步。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780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0%,年均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70.8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6%。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医药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汉钢、陕飞、汉航、略钢、汉烟、汉中锌业六大企业集团。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 户。工业

10、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步伐加快。3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 平方公里,入园企业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增幅超过 %。二是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粮油总产分别达到101.4万吨和17.9万吨,粮油连续9年丰收。“猪药茶菜渔”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820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养殖基地;茶园总面积达79.01万亩,总产量2.33万吨,产值 27.6亿元;蔬菜复种面积达88万亩,总产量188万吨,产值5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154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30亿元,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71万户户均增收3500元;户全市通过国家认定的

11、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7.7万亩,产品92个。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384个,年销售收入44.87亿元。2008年龙头企业与46万户农民签订种植业定单128.7万亩,签订生猪收购合同130.28万头。三是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新千年以来,我市认真实施“旅游活市”战略,依托汉中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全力打造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加快长青华阳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定军山、紫柏山、石门等精品景区建设步伐。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1亿元,比2006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38.9,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5.1上升至20

12、08年的10.6。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使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增长12.9,高出当年GDP增幅0.4个百分点。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商贸餐饮、金融服务、信息网络、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在城镇化发展上取得突破。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强市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08年,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8.84平方公里,滨江观景带、汉南大道、中心城区北、东出口道路、南团结街、万邦时代广场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投运,通过栽树种花,主要街道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城市品位显著提升。2008年全市县城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2.1%,污水处理率41.1%,城镇用水普及率为79

13、.1%。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投资约55.34亿元,建设重点小城镇20个,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型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37.6。四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突破。一是突破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71.7亿元,年均增长32.4,比“十五”快14.9个百分点; 2012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 个,总投资 亿元;执行招商引资项目 个,引资到位 亿元,同比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全市已明确的高速铁路、公路和城市建设项目,特别是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规划的267个项目、4705.64

14、亿元投资,奠定了我市“十二五”期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二是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我市是国家179个市级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十天、宝巴高速公路、西成高速铁路、阳安二线等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竣工,我市交通枢纽优势更加突出,在“西三角”以及陕南区域的城市区位优势更加显现。三是决策与服务更加科学。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府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可行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服务。五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保率明显提高。基本养老扩面人数 人,共有285.64万名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15、,参合率达98.99%;全市累计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1535万元,低保救助33.42万人;医疗补助资金1900.6万元,医疗救助9.3万人;发放五保供养补助资金1790.84万元,供养1.52万人。二是“民生八大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2.6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效,使受灾乡镇及县区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尤其是宁强、略阳的教育、卫生设施水平超过了大城市的水平。“蛋奶工程”全面实施,受益的11.56万名寄宿学生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9.1%。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三教统筹,均衡发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就业岗位2.65万个,新增就业2.46万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16、、污染治理和国土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及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公众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六是在加快发展的思路上取得突破。突破发展过程也是思想观念的突破过程。实施突破发展以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明晰新一轮发展思路。一是明确了国家级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一个中心区(汉台、经济开发区、南郑、城固、勉县)、一个辐射区(西乡、洋县、略阳、宁强、镇巴、留坝、佛坪)”的产业布局,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建成“六基地一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二是明确了城市建设“双百”规划。树立“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心城区按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来规划和实施, “一江两岸”开发、标志性汉中火车站、中心城市西片区和城市道路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不断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功能,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