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636021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明zhubob-心理学复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明zhubob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n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的内容n 心理过程n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n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等n 意志过程:作出决定、执行决定n 心理状态:n 意识状态:注意n 无意识状态n 个性心理n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n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n 艾宾浩斯:“ 心理学有其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n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基本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意义n 理论意

2、义n 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支持和论据n 促进邻近学科的发展n 实践意义(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n 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n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观察法n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特点n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n 容易实施。n 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n 解决方法:长期观察,反复观察n 被动,往往需要消极等待。n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实验法n 实验

3、法是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它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中的一些概念n 主试:实验者n 被试:实验对象n 自变量:操纵的变量n 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特定反应n 无关变量:不是实验要研究的,但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n 例如:不同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识字成绩的影响n 被试:小学生n 自变量:教学方法n 因变量:识字成绩n 无关变量: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实验法的类型n 自然实验n 实验室实验实验法的特点n 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n 容易得到定因定果的结论。n 情境的人为性。(三)测量法n 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

4、、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四)调查法n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n 口头调查(访谈法)n 书面调查(问卷法)第三节 科学的心理观n 唯心主义心理观:“天下无心外之物”(明王守仁)n 唯物主义心理观:强调物质第一性n 机械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分泌物n 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的科学证据n 动物演化n 个体发展n 医学临床案例(二)心理的产生方式反射1、反射与反射过程n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n 感受器 n 传入神经

5、 n 神经中枢 n 传出神经 n 效应器 2、反射的种类 (1 )无条件反射 n 含义: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n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2)条件反射n 含义: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n 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n 分类n 经典性条件反射n 操作性条件反射3、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实验(2)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3)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n 神经系统的完好n 强化(4)条件反射的规律n 条件反射的消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不受强化就会消失。n 条件反射的泛化: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初,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6、也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n 条件反射的分化:在强化的作用下,动物只对受强化的条件刺激产生反射,而对不受强化的类似刺激不产生反射。n 动力定型:一种固定化的条件反射系列。n 多级条件反射(5)两种信号系统:n 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n 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4、操作条件反射(1)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实验(2)两类条件反射的相同点n 条件反射实现的必要条件:强化n 强化:使反应的频率增加的程序。n 都是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过程。(3)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什么是反映n 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

7、过程,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反映形式的发展n 物理化学反映n 生物性反映(感应性)n 心理反映n 意识(人的心理)(二)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的。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n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折射的。n 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n 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3、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n 人的意识的特点:(1)概括性(2)目的性(3)主观能动性(4)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n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8、(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n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状态。 n 注意不能脱离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 n 存在心理过程,就一定有注意的状态。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n 适应性运动 n 无关动作的停止 n 呼吸运动的变化 (四)注意的功能n 选择功能 , 保持功能 ,调节与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n 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1 、什么是无意注意 n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客观因素 n 刺激物的强度 n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n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9、 n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因素n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n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1 、有意注意的定义 n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培养间接兴趣。 n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n 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3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 )合理地组织活动。 (三)两类注意间的关系1 、区别: (1 )目的性方面 n 有意注意有明确的预定目的,自觉性强。 n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自觉性差。 (2)持久性方面n 有意注意有意志努力的维持,比较稳

10、定、持久。 n 无意注意没有意志努力的参与,保持时间短,容易转移。 (3)疲劳性方面n 有意注意容易疲劳。 n 无意注意不容易疲劳。 (4 )制约性方面 n 有意注意更多受主观努力的制约。 n 无意注意更多受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2、联系: (1 )两类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地统一着,单凭其中任何一种注意都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两类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n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品质及培养 一、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n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n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1、(1 )知觉对象的特点。 (2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n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定的活动上而不发生变化的特性。 n 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n 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 n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n 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 )对象的特点 (2 )主体的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n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n 注意分配的条件: (1 )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

12、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n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 n 区分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 (1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 (3 )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 二、青少年注意的特点 (一)随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二)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提高 (三)注意的范围、分配和转移的品质迅速发展 三、青少年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三)加强意

13、志锻炼 (四)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充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 、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3 、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 4 、注意分散的防止 (1 )端正姿势 (2 )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防止疲劳 (5 )有固定的学习地点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1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 3 、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注意n 两种注意的交替是课堂注意的最佳模式。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觉一、什么是感觉(一)感觉的定义n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

14、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产生的条件n 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n 健全的分析器n 感受器n 传入神经n 感觉中枢二、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2、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三、感觉的种类n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n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n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n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n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n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n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n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n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n 触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