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93963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32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doc(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包村干部”的非典型农村工作报告文/张洛鸣声明:连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社会机构欲与作者取得联系或索取全文,请发送邮件至。封面图为画家陈树中的油画野草滩的故事当他们抱着“均贫”的心态追求财富,真正得到实惠的并不是他们。前言 村里没有姑娘叫小芳,但它朴实又善良我是一个自认还有点良心的公务员。除了这句话,前言的其他部分是在正文快完成时才写的,原因是我自己也被这句话恶心到不行,不愿在它正下方打字。然而我最终决定保留下这句话,只是加一个简短的声明:我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其他公务员都没良心”,也不是打算揭露什么“黑幕”,毕竟以我的级别和资历,就算“黑幕”确实存在,我也碰不到。那我的“良心”从何

2、说起呢?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我在北方某省的某省直机关工作,2014 年 4 月,被派到L 市D 县L 镇P 村担任“包村干部”。(作者注:“包村干部”只是俗称,它还有个官方名称,我就不写了,对基层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猜到,猜不到的,也不影响阅读)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也是一段惨淡而淋漓的人生,由于主要职责是扶贫,去的都是最穷、最偏僻、最破败的农村,又不能每天回家,那日子简直可以用抛妻弃子、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吃了上顿没下顿来形容。总之一句话:对“城里人”来说,那基本等于野外生存。然而这只是理论。事实上,农村生活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糟(当然也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好),只是每个人的经

3、历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而已。我经历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每周一早上八点,从省城的家里动身,乘长途车前往 200 公里外的 P 村,即使路况良好,也要中午十二点才能到村里(途中要转两次车,还要走好几公里的路);通常情况下,周五下午两点就可以闪人了。也就是说,我每周工作的时间实际上从五天缩短到了四天。如果家里有事,村里又恰好没事,我也可以向带队领导请个假,周二再去村里,或者周四就回城,但这一年中,我居然从未这样做过我认为这跟我们单位管理比较严格有关,也跟我在村里的日子比较滋润有关。我平时住在村西新建的村委办公室,它们是一排砖混结构的新房子,我搬进去时它才刚建成4 个月,但一点“甲醛味”都没有

4、。村里专门给我腾出一间二十来平米的房间(这个面积对我来说严重超标了),里面床、衣橱、办公桌、沙发、空调、冰箱、网线一应俱全,办公设备还包括联想4 核笔记本和惠普扫描复印一体机,虽然不算先进,但应付村里这点工作绰绰有余。我住处的隔壁是“多功能会议室”,由于很少有会议在那里举行,所以里面的42 寸液晶电视、投影仪,还有600 多本图书,实际上算是我的“专供”。平心而论,农村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如城市,比如风沙很大、蚊虫特多、厕所不能冲水、淋浴间是临时搭建的所以门关不上但考虑到P 村是个贫困村,能有淋浴间就不错了,再说人家又不收我的水费。更令我满意的是,虽然平时工作不少,但农村的节奏毕竟比城市慢得多,这

5、让我有时间做一些更像“生活”而不是“生存”的事。比如每天清晨醒来,我可以在淋浴间隔壁的小厨房里煮点面条,或用多功能豆浆机打点豆浆,黄豆都是从村民那里买的,保证绿色天然无公害;午饭后,我可以在村委办公室前的文化广场上散散步,跟同样无忧无虑的村民聊聊天;傍晚,我站在麦田边上看夕阳西下,看金红色的原野尽头升起袅袅炊烟,有好几次差点就作出诗来了。那年夏夜,我居然还能坐在会议室里优哉游哉地看世界杯,虽然那里没空调,但农村的夏夜十分凉爽,有时甚至要裹一层毯子才坐得住。这几乎是在村里度假的节奏。当然我得承认,不是每个“包村干部”都有这样的运气。首先,“每个周末回家”对很多人来说就不现实,因为有些贫困村距省城

6、500 多公里,交通又不方便,去趟村里的时间都够出趟国,所以这些人只好每两三周才回一次家。其次,我是第三批省派“包村干部”,由于前两批“包村干部”已经摁着这些贫困村使了两年的劲,所以我“进村”的时候,就不必再像第一批人那样住在阴冷潮湿、随时存在塌方危险的房子里,跟蟑螂和蜈蚣作伴。但我相信,“包村干部”们至少有一点经历是相同的:我们都遇见过一群质朴、善良、有点顽固又有点天真、有点讨厌又有点可爱的村民。不是每个村里都有一个叫小芳的姑娘,但那村子仍值得我怀念。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这不是套话),我在愉快玩耍的同时也干了一些活,它们总结起来可以用三号字写满20 页A4 纸。但

7、说实在话,真没什么了不起的。2015 年5 月底,我平淡祥和的“包村生涯”到期,撤回原单位,又恢复了过去“案牍之劳形”的状态。我在单位不算“重要人物”,一般下午六点左右就能下班,但每天不停地写讲话、写汇报、写总结,也足以让我怀念乡村的时光;更令我迷茫的是,那些重要岗位上的同事们,经常会为了一篇“贯彻会议精神的讲话”加班到凌晨。然而不论他们怎样努力,领导讲话时总也不见有几个人仔细听,讲话念完,也就没人记得讲话的内容,好像它从来没存在过一样。就这样,我,还有我的同事们,不停地从一篇讲话走向另一篇讲话,生活似乎很充实,然而空闲下来,却会两眼无神地茫然自问:我们到底忙了些什么?我们可曾改变了哪里、可曾

8、帮助了谁?窗外,堵车依然一望无际,比它更一望无际的只有雾霾;200 公里的远处,那个村子倒是没有这些,但它没有的远不止这些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没能帮助过它。于是,我打算趁记忆还算鲜活的时候,把自己做“包村干部”时的一些见闻和感受写出来,也许,我只是说也许,这能有一点什么意义。这些东西当然是幼稚和肤浅的,但正因如此,它可能还保留着一点“赤子之心”,这大概是它唯一的优点吧。我是城市里长起来的孩子,虽然在基层工作过几年,但从未真正融入过农村这肯定算不上好事,然而它让我保留了旁观者清的视角,让我能够忠实地记录下好的、不好的、好和不好都有的、以及说不上好或不好的。虽然本文大部分内容都是些无关紧要的

9、琐事,但为保护他人隐私,文中人物仍使用化名,涉及的单位、部门,也基本不使用正式名称,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虚构的故事看。对我个人来说,我写的东西全是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但考虑到眼见未必是实,有图难有真相,我可不敢发什么“如有假话天打雷劈”之类的誓。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很多事情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查究真相的,何况我到过的农村较少,就算看到的现象全部真实,也未必代表其他地区农村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如果有人问,全国那么多“包村干部”,怎么不见别人出来说这些,难道只有你碰上过这些事?我只好回答:也许真的只有我碰上过;也许很多人都碰上过,只是他们有种种顾虑不想说,或者以为司空见惯懒得

10、说。“马向阳”并没去过一百个村,一样能拍马向阳下乡记;而当年数百万知青上山下乡,写出“知青文学”的又有几个?哦,对不起,我又自恋了,这个东西,还算不上什么“文学”。以上是为前言。第一章裂痕如果只有农村人进城,没有城里人下乡,城乡之间能实现“一体化”吗?题记第一节 “闭关锁村”与“对外开放”“(作者注:这是村民和当地干部对我的称呼。通过这个称呼,相信很多人就能猜到“包村干部”的正式名称了),你知道吗,咱村以前可好了,啥事都没有,自从你们包村干部来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出来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正坐在 P 村村支书王今宗的车上。那是一辆我叫不出型号的红色两厢小车,已经脱审 6 年,两个后视镜都已

11、碎掉,右转向灯不亮,底盘多处破损导致路面上的尘土不断被卷进车内。不过再多的尘土也遮掩不住长期运送咸鱼给它留下的腥味。在车轮与砂石路面摩擦的声音、车前盖颠簸中不断撞击车壳的声音、发动机因不堪重负剧烈轰鸣的声音中,我竭力分辨出王今宗书记浓重的方言口音,却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就是他说的“包村干部”中的一员,此时我到 P 村刚好 1 个月。我是 2014 年 4 月到 P 村的,那时距我从基层考入某省省直机关才 10 个月。从 2012 年开始,我们省每年从省直机关中选派 500 多人,派到全省 500 多个最贫困的村去做扶贫工作,每批为期 1 年,我参加的已经是第三批了。我们单位每批派 3 个

12、人,分别去 L 市 D 县 L 镇的 3 个村,我被分到了3 个村中离 L 镇政府驻地最远的 P 村。这是个挺普通的村子,户籍人口 700 多,实际常年在村的不足 300,除了外村嫁过去的媳妇,所有人都姓王,全是亲戚。这些人耕种着 1400多亩耕地,其中绝大部分都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王今宗书记是 P 村村支书,也是我认识的第一个 P 村村民。他是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筋肉结实的中老年人,只比我母亲小一岁。这位老人家也算是饱经风霜了,年轻时在砖窑厂里做过工,后来开过半挂大货车,还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饭店(话说他的职业好像都跟 PM2.5 密切相关),直到 6个月前,他的族叔王大冬从村支书的位臵上退

13、下来,推荐他“接任”。此人虽然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但仍保持了待人诚恳、说话直率的品性,于是我们很快就混熟了不熟的话,他也不会当着我这个“包村干部”的面,指摘“包村干部”的不是。我很奇怪,我们“包村干部”是来扶贫的,按说应该“只干好事,不干坏事”才对,怎么会惹出“乱七八糟的事”呢?后来跟他详谈,我发现他说的乱,其实一点也不乱,概括起来无非三类:第一类,村民抱怨利益分配不均,吵吵嚷嚷闹情绪;第二类,村民嫌弃自己村的村干部不如“人家村的村干部”干得好,叽叽喳喳提意见;第三类,村民“就知道钱”,村干部想组织他们干活,他们先问村干部要钱。我没跟他扯“干部要任怨任谤”和“有批评才有进步”之类,他听不懂。

14、何况我又凭什么要求一个村支书泰然处之呢。再说,这些问题也确实是“包村干部”带来的。据我了解,从前 P 村很落后,村民普遍很穷,互相之间既不会攀比,也没有利益纠葛。由于出村道路太烂,很少有人出远门,别的地方发展成什么样,他们既不知道也不关心,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觉得还可以。后来“包村干部”来了,上面的好政策也跟着来了,修路、通水、扯网线、建广场,村民出去打工的多了、见的世面多了、得的好处也多了,却变得“不高兴”起来,仿佛看什么都不顺眼。当然,除了钱。这是很多“返乡见闻手记”中都说过的问题:从前“老实巴交”的农民已经变得“嫌贫爱富”,谁钱多就崇拜谁,谁给钱多就趋奉谁,没钱一切免谈。这些人“自尊

15、心”很强,对“城里人”瞧不起“村里人”的行为敏感,但他们自己好像也不大瞧得上自己特别是那些“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人,更是如此。我把这归结为“长期闭关锁村”之后,突然的对外交流所带来的阵痛:当富庶繁华突如其来地出现在村民面前,他们其实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三十年前,“城里人“看见欧美的高科技、高品质生活时,还不是一样受到冲击?再说,“见钱眼开”与“趋利避害”之间的界限并没我们想象中那样明显,每个人都有权羡慕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我对王今宗书记说的“乱七八糟的事”并不在意,只回应道,这是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这个阶段过去就好了。唯一让我在意的,可能是“拜金主义”的野蛮生长,会把农村“熟人社会”的温情冲淡,由一部分人的财富打造的光鲜亮丽外表把“贫穷”挡在了幕后,很多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人被隐藏进阴暗、僻静的角落里,如果只是绕着农村简单转几圈,你甚至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某天晚上,我们单位在 D 县的对口下级单位领导请我们吃饭,我在饭局上说起这事,引来一阵共鸣。“对对,这就是现在的农民,他整天骂你嫌贫爱富,其实他自己更甚,哪怕是他自己的爹娘,他也嫌。”李部长乘着酒兴说道。他曾在乡镇工作过十几年,做过镇长,也当过书记,绝对资深的基层干部。“他们也确实不算富,不然包村干部来干吗。”我说,“只是他们比以前聪明了,知道问村干部要好处了,可是村干部没这么多好处给他们,所以村民骂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