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93353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320 大小:7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0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0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0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0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教案.doc(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第三次修订)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文化”界说(板书内容)1、古人:文纹理、修养。化:教化。文化:以文教化2、文化含义:人化,人类化,人化自然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物质、精神)文化体系的构成:四层说:物态、制度、行为、心态2、狭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精神)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目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 2、意义: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

2、挖掘经济价值 3、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习文化典籍,考察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历史文物)(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属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3、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

4、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四、教学重点本

5、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其中上、中、下三编共涉及十九章内容。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上编部分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中编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和成就进行介绍,除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和研究外,重点学习和研究哲学、文学、艺术。下编部分,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另一方面要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向近代、现代的转变,着力

6、探讨如何创新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各章教学重点详见各章安排。五、课时安排绪论 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2第一章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4第三章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第四章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6第五章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2第六章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4第七章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第八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2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6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6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4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2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4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

7、学 6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2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2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4总学时 68六、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1994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中国文化概论 金毅著 1995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3、中外文化辞典 周笃文主编 199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4、中国文化源流手册 庄福林、张瑞昌编著 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5、中国文化史 冯天瑜等编著 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6、中国通史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七、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

8、程与哲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与经济类专业课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课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认识和把握文化问题思维方式上的基础,德育、美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经济类课程为学习本课程提供了众多材料。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加以提练和深化,提高文化修养。本课程和以上课程又有明显的分工,本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获得的哲学及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门课程提供的材料,着重学习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质。八、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及建议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12次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如参与文化艺术节,观赏演出,参观展览等),使课堂教学上

9、的理论讲授通过学生的文化艺术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九、本课程在书面练习方面的要求 1、每章课后布置思考题(详见每章所附思考题)。 2、主要作业形式:论文。一般安排三次,要求能把学习的有关内容与个人的见解结合起来,并有理论上的深度。 绪 论 (2学时)一、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重点1、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的说法,明确“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3、明确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10、及传统文化的主要对象。三、教学效果 1、对“文”、“化”字义的解释要从简。 2、可设计些适合课堂上问答的问题,如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以测试学生对有关文化问题的了解程度。 绪 论一、 一、 文化的涵义: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

11、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首先,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文化”这个概念的。“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

12、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现代科学研究,中国的“八卦”应该看作是逻辑数理的祖先,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计算方法就是借鉴了“八卦”的进位方法。这里主要是用“文”来表示动物身上的纹理。后来,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中,文字、文

13、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易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的“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以上三个本义,最基本的是指改变、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材第2页),其中“刚柔交错”四个字加括号,是今人高 补的,原文空缺。这段文字是任何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不能忽略的。这段文字说,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天文”,既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这里所说的“人文”,既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人伦社会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