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93103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于万维网使用者的数量飞速增长,对于最终用户来说,随着可供使用的主页和网上信息的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最终用户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差,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是在世界杯的决赛期间,一个普通的足球迷也很难立刻从网络上找到聊天的对象。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中信欲购华夏股权券商兼并浪潮将起国际知名企业间愈演愈烈的并购风吹到了中国证券业。证券公司历来是股份企业兼并收购案例的“操刀手”,这次轮到了他们自己当主角。华夏是个股本金十亿股的兼并老手;中信则是个只有三亿股,但表现新锐的并购新手,他们正在演绎中国第一例以小博大的并购案。收购计划目前仍有“搁浅”的可能。今年上半年,兼并重

2、组必然是券商的重头戏,而7月1日之后,一定会有一批中小证券公司退出股市。资料华夏证券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全国性证券公司之一,1992年10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运营。华夏证券有限公司是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中国证券市场从分散、单一、初级的区域性市场向集中、统一、规范的全国性大市场转变过程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经过五年的发展,华夏证券已发展成为拥有90个营业机构的集团公司,营业网点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证券发行承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创新金融工具等。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资产规模迅速增长,总资产规模已从成立时的92亿元,上升为19

3、96年底的115亿元,总资产增长115倍。在资产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公司经营业绩稳步提高,1992年公司开业当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随后几年,利润额稳步增长。1996年,公司积极抓住中国证券市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了各项业务的发展,使之成为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经营效益最好的一年,当年实现利润273亿元,比1992年实现利润额增长263倍。应该说这是中国企业界难得一见的高层次较量。主角之一华夏证券跻身中国规模最大的券商行列。另一位主角中信证券,其身后的中信集团则是中国信托业的老大。双方的较量源于中信意欲收购华夏30的股权。大家都在等待这个消息,因为它是个信号。一场漂亮的并购战用句俗语:

4、“这次是白花花银子的买卖。”市场传闻已久,惟有一点可以肯定,华夏证券不愿被兼并。证券公司历来是股份企业兼并收购案例的“操刀手”,这次轮到自己当主角。华夏是个股本金10亿股的兼并老手;中信则是个只有3亿股,但表现新锐的并购新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记者从市场方面了解到部分详情:目前钱已付清,只待最后的手续。中信如大鳄般瞄准华夏,锲而不舍,以小博大仗的是“天时,地利”。天时:中央除去年规定证券公司必须与银行脱钩外,又规定银行的股本必须从证券公司中全部撤出。而华夏证券的大股东工行和交行等银行占有其总股本的30,但是即使是股本最大的工行亦只占有12亿股12的股权,并没有控制权,对华夏没有约束力,作股

5、东获利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工行、交行都有出让意向,而华夏证券自己1997年亏损,无力购买。地利:两证券公司本部均设在上海,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按规定,信托企业不能全资拥有一家证券公司,中信证券1994年从中信独立出来,而中信集团有意让中信证券股本从3亿扩大到30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证券法规定的5亿元注册资金的界限。而收购正处于虚弱状态的大鱼华夏证券正是好机会,华夏证券二级市场营业部有100多个,而中信目前只有20个。华夏仅研究人员就达上百人,而中信只有几十人。华夏还拥有近3000人的股市老手队伍,收购华夏,中信证券不仅可扩大二级市场占有量成为中国第二大券商,而且可完成中信集团的设想,可谓一

6、石双鸟。中信志在必得,其所用方法可以说是模仿花旗收购旅行者案例,而不是有一定非市场行为在内的划拨兼并,如申银与万国合并,正在进行中的国泰与君安的合并,仅以股权划拨。用句俗语:“这次是白花花银子的买卖。”其也不同于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双方在志同道合的情况下互换股份。中信集团出资将达几亿元(具体数字仍未落实),目标是购买华夏30的股权,达到控股目的,而这并非华夏所愿看到。从数字上来看,这的确是国内第一起以小博大的收购合并案例,精彩之处正在于此。中信集团总部在北京已用不公开竞标形式完成了收购计划,只待最后手续的批文。目前,仍有“搁浅”的可能。中信收购华夏如果成功首先是给券商合并战发出了一个开始的信

7、号新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才有综合性业务券商的资格,经纪类的证券公司注册资本必须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中国有证券公司90多家(另外有243家信托公司),其中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仅17家,一部分中小券商将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而5000万元的经纪资格限定,亦将使20家中小券商面临合并重组。1999年7月1日之后,一定会有一批中小证券公司退出股市。时不我待,兼并重组必然是1999年上半年券商的重头戏,一旦中信收购华夏成功,可以视为一种信号,各种兼并活动必然加速进行。中信收购华夏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兼并范例。在以前券商合并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划拨合并

8、,没有真正的并购案例。这种有一定非市场特色的合并效果如何,众说纷纭。以申银、万国合并为例,由于公认万国业务能力强于申银,申银管理层进驻万国,不仅使万国的部分人才流失转向对手公司,而且使管理者趋向保守,用该公司一位分析员的话来说:“已失去了以前万国为公司利益积极进取的姿态。”而未公布的国泰与君安的合并,亦颇费周折。君安虽然成为行业的另类,但其资金管理能力在业内颇为公认。一位证券公司副老总称:“君安从业务上来说是一家真正的证券公司。”而在业内有稳定但趋于保守之名的国泰与之从1998年6月份开始合并的准备工作,原定于1999年元旦正式合并,但目前仍未进行。这几次合并大多是以弱合强,而且是低成本甚至无

9、成本的合并。而中信收购华夏不仅成本甚高(溢价收购)而且效率颇高,真正以一个效益好的公司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合并,对于目前通行的捆绑式合并是个有亮色的示范。据悉,目前各省有意保留一家综合性证券公司,其余大小以捆绑合并,目前武汉证券与湖北证券、浙江证券与金华合并正在协商中,市场亦传闻光大将收并申银万国,如果以捆绑方式进行,难免会让大然而效益差的合并了小然而效益好的,非市场因素将占主导,而收购则可以真正让效益来说话,像中信这样新兴的、效益不错的证券公司通过杠杆收购规模更大但效益不佳的对手,更能体现市场的公平原则。券商趋向规模比拼“咱们要从地摊生意进入百货市场了。”3年前一位应聘的大学生问万国招聘人员:

10、“你们资金实力如何?”“这么说吧,万国人现在全部躺倒不干,每月发8000元可以发5年。”当年的券商就是这么牛气。如今证券公司轻松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年由于法规不健全,钻政策空子,赚取暴利的机会没有了。证券法的分类规定,试图让证券公司上规模以达到抗风险能力的加强。证券法规范了证券市场,证券商以往一些不规范的赢利手法无法适用。例如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定商业银行,单独立户管理,严禁挪用交易结算资金”。而在以前,这种挪用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国通证券老总牛冠兴认为:“以往普遍存在是因为没有合法融资渠道,不得已而为之。证券法的规定在没有配套开辟券商合法资金来源渠

11、道的条件下,将使很多自有资金实力不厚的券商正常业务难以开展。”部分券商认为证券法是个基本法,对资金渠道还未有详细规定,例如证券公司是属于企业还是属于金融机构?如果是企业应有权向银行贷款,如果是金融机构,则可进入拆借市场,目前无所适从。另有申银万国分析员提出:“过桥贷款”是否合法?在中外合并案例中,操刀的证券公司往往会垫付一部分过渡性贷款以完成兼并,日后在发行股票时收回。而过桥贷款合法问题在证券法中未表述。在证券法对资金渠道作详细补充规定前,券商在资金渠道上处于观望状态。证券法规定股票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改变了以往一级市场由监督机构将市盈率控制在15倍以下,二级市场则普遍在30倍以

12、上,使一级市场沉淀大量食利资金又造成二级市场失血,券商没有包销风险,企业也没有发行风险,证券法的规定使证券公司发行风险加大,而以往券商不是加强服务而预留承销中大量股东进行一定程度市场操作的手法被定为非法。券商又失去了一条操纵市场牟利的途径。目前证券业已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证券生意已不是那么好做了。”一位证券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市场机会是一波接一波,任何一个重创可以在下一波回复,然而目前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在观望,一次重创很可能会倒下。”证券法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必然使一些以往依靠地方特色和政府保护来参与竞争的地方小证券公司退出市场,剩下的公司不仅要靠规模比拼,而且要靠综合业务、综合素质,尤其重要的是抓住市场趋势的能力。“咱们要从地摊生意进入百货市场了”。有从业人员笑称:“靠一二笔买卖发家的日子过去了。”而国家之所以加快合并步伐正是试图让中国证券公司尽快实现与外国券商的抗衡能力,以逐步开放目前严格保护的金融业。在海外绝大多数大的兼并案是由世界前四名的券商完成的,如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规模正是证券业的必要条件。中国券商与之相比,不仅差在规模上,更表现在细节上,如价值评估能力、行业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等。“他们的活儿细,我们的粗,至今中国仍没有一个值得讲述的并购案例。”一位券商称。可以想像证券法必然会加大中国证券业兼并的激烈程度,更多的合并与并购案例,将会出现。文翟明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