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561592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设计教学法l克伯屈(进步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设计教学法之父),设计教学法(理论基础是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心理学):1,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地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2,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校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3,四个步骤: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2、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而发展。其次,人的全而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 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中分析了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智力两个方而的片而发展。最后,人

2、的全而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学上的重要意: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3、贝尔兰喀斯特制(11陕西 14华东 12北师)4、心理健康(14 华中 13北师 13华南)5、社会规范学习(12浙江)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

3、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二、简答题1、简述德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 的内含及要求。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 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是:(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2)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而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2、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1

4、0华中 13华中)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是读书法的中心,读书法既有读书的靓丽型原则,也有巩固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结合实际以及积极性、目的性的原则。朱子读书法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但也造成了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书本当做僵死的教条的不良学风3、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的主要观点。(11东北 13北师 12首都)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

5、和实质性的联系(1)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4、简述

6、创造性的心理结构(1) 认知因素:知识、思维(2) 动机因素(3) 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三、论述题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基本内容(10华中 11陕西),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先行”观点进行分析(10曲阜)。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存性;另一方而,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 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 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

7、性和继承 性。这主要表在下述方面:其一,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培养人,来适应并推进社会发展教育特有的重要社会功能。其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的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前人在这一方面总结宝贵经验,形成的科学原理,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其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具

8、有自身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2、试述教育的特征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华中 11华中 12华中 )3、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杜威:反省思维与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必须有条不紊地展开所相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赫尔巴特早在19 世纪便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以后一直成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它要求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激情的价值追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与教益。4、试述科举制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0南京)科举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1, 科举把选才和育才统一了起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2, 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才能之弊端,故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3,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4, 养成了勤奋读书的社会风气消极影响1, 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2, “学而优则仕”的学术风气,使入仕成了读书求学的唯一目标,这种观念亦深入人心,养成了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思想和社会风气3, 科举本身又存在着不少弊端,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压抑了许多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