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526479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浩瀚为世界仅见,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宋元两代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名窑辈出。随着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瓷器作为主要贸易品,运销海外,赢得了亚非人民的赞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长期以来,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陶瓷之路被丝绸之路所取代,但陶瓷的工艺特点、艺术价值、运输方式,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丝绸文化所不能涵盖。全国各窑口的陶瓷通过水陆联运,转长江出海,到宁波、泉州、或由闽江水系出海到福州、泉州、厦门;或由珠江水系到广州、澳门,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绕马六甲

2、海峡西达非洲、欧洲。陆海比较,陆路主要靠马车、骆驼运输,运量小,易破碎,难以形成大的经济规模;海路主要是舟船、商舶,运量大,不易碎,成为关税的主要来源。以海运为特征,陶瓷之路逐步形成。宋元时期我国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产品品种。其中越窑青瓷、耀州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品种深受喜爱,出口量很大。此外,象磁州窑系彩绘瓷器,建窑系黑釉窑变碗以及元代青花瓷器等也都有出土。从海外考古发现来看,不同品种瓷器畅销区域也有所不同,青瓷、青白瓷几乎遍及亚洲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但建窑系各式窑变黑釉碗就多见于日本、朝鲜这样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元代青花瓷器则在西

3、亚阿拉伯地区有惊人的发现,仅土耳其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和伊朗的德黑兰考古学博物馆两家所收藏的元青花就有约二百件,这个数字对中国这个元青花瓷器的原产地来说也是惊人的。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产地比起唐代末明显增多,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八大窑系中的一般民窑,以生产内销瓷为主,兼烧一些外销瓷,比如属于越窑系统的上林湖窑、上虞窑,属于耀州窑系的耀州黄堡窑以及河南诸青瓷窑场,龙泉窑系诸窑场,江西景德镇等诸青白瓷窑场等。再一种是专门生产外销瓷或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场,这类窑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它们的大量兴起源于瓷器的大量外销,而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原因,则主要与外销瓷的运输方式有

4、关。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这条路至迟汉代已经存在,它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向东可延伸至朝鲜、日本;向西出河西走廊,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葱岭可到中亚地区,再向西可到西亚阿拉伯地区乃至地中海东岸和东北非洲的埃及;向南从云南过横断山脉可至缅甸、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海路主要是从中国长江以南诸港口出海,向东到日本,东南到菲律宾群岛,向南经南中国海可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再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可至印度洋,航行可达印度、阿拉伯地区直至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又以其载货多为瓷器,也称“陶瓷之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用瓷数量激增,仅

5、靠龙泉、景德镇等窑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瓷器在运销过程中容易破碎,为避免陆路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以降低成本,入宋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地区外销瓷窑场应运而生,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纷纷设立瓷窑,尤以泉州最为集中。从福建北部的浦城、松溪、政和,直到围绕泉州港的福清、仙游、南安、同安、莆田等地都建立了瓷窑。广东地区建立瓷窑的有广州、潮安、惠阳、南海、佛山、三水、新会、番禺、东兴等处。这些瓷窑既烧青白瓷,也烧青瓷,其造型、纹饰与釉色均仿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各国出土的宋元瓷器中,除景德镇和龙泉窑外,很多是福建、广东地区的产品。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外销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伴随着外

6、销瓷的出口,中国的陶瓷技术特别是制瓷技术也传到了外国。外销瓷在运销地区价格昂贵,而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仿造中国瓷器便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了。中国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在宋元时期及以前,主要范围是亚洲地区,先是东亚的朝鲜、日本,渐次至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的埃及等国家。宋元时期是我国制瓷技术大规模外传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后来的明清两代,中国制瓷技术更是传遍了亚洲,后又传至欧洲。瓷器的制作技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如前所述,我国宋元时期陶瓷器外销的规模比起唐代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外销瓷的品种多、数量大,与之相适应,制瓷技术也开始正式外传。中国外销瓷器之所以在宋元时期大发展,主要根源于

7、下面几条原因。1、中国制瓷业的迅猛发展,为宋元陶瓷的大量外销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宋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出现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此时的瓷器生产,由于民间瓷窑的纷纷建立,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宋代瓷窑数与唐代比是成倍增长,特别是今福建、浙江、江西、广东一带相当密集。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蓬勃发展时期,瓷器质量精良、价廉物美,为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2、宋元两代政府都鼓励官民海外贸易,直接促进了外销瓷的大发展。宋元时期政府重视海外贸易,都设有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宋太祖开宝

8、四年(公元971年)设广州市舶司,后又陆续在杭州(989年)、明州(999年)设立市舶司。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又设泉州市舶司。对外贸易港口逐渐增多。宋政府还派遣使臣开拓海外贸易。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曾遣内侍八人贵救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外诸国,每纲贵空名诏书二道,于所至处分发,目的是邀请海外商户来华通商。南宋时疆土日整,财政匾乏。为增加税收以助国用,故奖励海外贸易。据宋会要辑稿,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赵构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绍兴十六年(1146年)他又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说明南宋王朝仍注意对外

9、贸易。蒙古贵族建立元朝以后,也致力于海外贸易,沿袭宋代旧制,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史唆都传记载:“帝(忽必烈)以江南既定将事于海外,升(唆都)左承行省泉州,招谕南夷诸国。”元政府还鼓励海外商人自由贸易。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碧者,可因蕃舶诸人,宣布联意;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除了上述两方面主要原因外,宋元瓷器大量外销还与其它一些因素有关。宋元时期我国造船业很发达。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描述了广东制造的远洋海舶:“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拖(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泵酿酒其中,置

10、生死于度外。径入阻碧,非复人世。”的确这些不优浪而优浅的大舶异常坚固,履鲸波似闲庭信步。同时,罗盘针的使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的新飞跃。南宋政府为防止铜钱外流,曾在1218年下令禁止用金、银、铜钱与外国人贸易,凡外贸皆以绢帛绵绮和瓷器为代价。瓷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客观上刺激了瓷器的发展和外销。总之,宋元时期由于陶瓷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先进,指南针的应用,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政府又采取了奖励措施,为瓷器的进一步外销提供了条件。参考文献:1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0年02期2 熊翠燕;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南方文物 2008年01期3 詹嘉;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陶瓷 2002年02期4 宋人;海上陶瓷J.上海工艺美术 1998年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