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节瘤影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515746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神经节瘤影像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副神经节瘤影像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副神经节瘤影像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副神经节瘤影像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副神经节瘤影像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副神经节瘤影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神经节瘤影像(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动脉体瘤与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实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文献报道颈部副神经节瘤可多中心起源 多中心起源的病例中,以颈动脉体瘤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迷走神经副节瘤和颈静脉球体瘤 双侧颈动脉体瘤常可合并颈部其它部位的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 肿瘤根据起源不同可分为两类: 交感性副节瘤和副交感性副节瘤,副交感性副节瘤大部分发生在颅底与颈部,以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常见,因肿瘤发生在化学感受器的位置,故又称做化学感受器瘤,此类肿瘤一般无嗜铬性; 交性副节瘤则多见于腹部,其

2、中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称为嗜铬细胞瘤, 而把其他交感神经来源的称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它们可以发生在颅底、颈部到前列腺、膀胱之间交感链的任何部位。,颈动脉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颈部肿块,类圆形或椭圆形,长轴与血管走行一致。可左右推动,而沿血管走行方向上动度较小,可及搏动感,部分可闻及血管杂音。病史较长,肿瘤较大者可有周围组织受压的表现。由于肿瘤与颈动脉窦关系紧密,当变化头位或压迫肿瘤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血压下降、心律减慢、晕厥等症状,即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体瘤,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界限清楚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静脉期

3、图像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 肿瘤内血窦丰富,对比剂存留时间相对较长,随着时间延迟,于静脉期肿瘤瘤巢血窦内的对比剂充盈和弥散更均匀,瘤体密度亦较动脉期更趋向于均匀 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位,分叉角增大,形成“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为颈动脉体瘤的特异性表现。,左侧颈动脉体瘤。 图1为平扫,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晰。 图2为动脉期增强图像,示肿瘤明显强化,颈外动脉被肿瘤推向前方。 图3为延迟期图像,示肿瘤密度明显下降,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左侧下颌角水平颈动脉鞘肿块,推移颈内、外动脉,使二者间距明显增宽,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矢状位MIP重建图示左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

4、,明显增强的肿块位于其上,左侧颈总动脉DSA侧位 像示颈动脉分叉处血供丰富的肿块,颈动脉分叉明显扩大。,图 1 CT 平扫时所有患者瘤体肿块较大,呈圆形、椭圆形,边缘较清楚,无钙化,咽旁间隙受压、变形 图 2A,2B 横断位增强扫描颈动脉鞘内可见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包绕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瘤体供血丰富,可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 图 3A 3C MIP 及 VT 可以显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表现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位,分离、分叉角增大,形成“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图1 双侧颈动脉分叉处明显增强的软组织肿块,右侧颈内、外动脉完

5、全被肿块包绕并明显变细,且二者间距明显增宽。左侧颈内、外动脉被肿块部分包绕。 图2 双侧下颌角水平颈动脉鞘区明显增强软组织肿块,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其他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鼓室球瘤; 颈静脉球瘤;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鼓室球瘤,鼓室球瘤多生长缓慢,最常见的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其次为听力下降 女性好发,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中年以上发病 CT常表现为鼓岬外侧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当鼓室球瘤合并中耳乳突炎时,中耳乳突的炎症表现往往会掩盖鼓室球瘤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CT 平扫或增强扫描往往较难辨别鼓室内肿块。,左侧鼓室球瘤,横轴位 显示左侧鼓室靠近鼓岬处一个软组织密度结节 冠状位增强扫描显示左侧

6、鼓室软组织小结节轻度强化,下壁骨质保持完整,未见骨质破坏,左侧鼓室球瘤。 左侧鼓室内微小结节灶 T1WI呈等信号影; T2WI呈略高信号; 增强后结节显著强化,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发病率仅次于颈动脉体瘤,主要发病部位在颈静脉孔区或原发于颈静脉孔区并侵犯鼓室。 多在中年发病,女性多见,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仅占 4% CT 表现:颈静脉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生长较大时常推压周围软组织并破坏周围骨质。肿瘤较小时,骨质改变仅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广泛侵犯周围的结构,CT 表现为广泛的骨质密度减低和不规则骨质破坏。,图 6:横断位 HRCT 骨窗示左侧

7、颞骨岩部及周围骨质破坏; 图 7:横断面 HRCT 软组织窗示肿块突向后颅窝、左侧小脑半球及脑桥左侧,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左侧颈静脉球瘤。 图 1: 横断面 HRCT 骨窗示左侧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乳突蜂房、乳突窦及鼓室内可见软组织影; 图 2:横断面 HRCT 骨窗示软组织肿物包绕听小骨并骨质破坏。,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为罕见 ,好发于女性 位于神经束内鞘膜下或神经纤维束之间 临床上常表现为下颌下区或咽侧壁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增大后可累及邻近颅神经及交感干,从而引起呛咳、声音嘶哑、伸舌偏斜、Horner综合征等相应症状。 “盐和胡椒征(salt and pepper)” 可作为 VP 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之一,其中“胡椒”指点状和条状的流空信号,“盐”指散在其间的局灶性高信号,因血流缓慢或局部出血引起。,图3 右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颈内、外动脉被肿瘤推移至肿瘤的前外 侧(箭); b)MRA示颈内、外动脉受压前移,后方见明显的肿瘤肿瘤滋养血 管(箭)。 图4 左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CT增强示肿瘤明显增强,颈内、外动脉被推移至肿瘤的前内侧(箭),肿瘤与大血管分界清楚; b)DSA示颈内、外动脉被富血供肿瘤向前推移(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