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95937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刻领会和把握15号文件精神 切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张 小 建 二OO六年七月一日,一、深刻领会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的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15号文件的内容要点 三、贯彻落实15号文件的几点要求 四、对办好培训班的几点希望,一、深刻领会做好高技能人才 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 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自身先进性,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15

2、号文件的出台,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二)15号文件的出台,是推动 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快 发展的现实需要,(三) 15号文件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次审议: -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 国务院常务会 -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二、准确把握15号文件的内容 要点,(一)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培养、评价、激励等八个环节,完善政策,创新机制 将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以高端带动为抓手,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二)高技能人

3、才工作的目标任务 数量目标 工作机制,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十一五”计划目标(一),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十一五”计划目标(二),(三)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八个环节 技能培养 考核评价 岗位使用 竞赛选拔 技术交流 表彰激励 合理流动 社会保障,当前,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培养是基础 评价是保证 使用激励既是结果,又是动力,技能培养:,企业行业为主体 职业院校为基础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 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企业行业主体作用 建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制定高技能人才

4、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情况作为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发挥院校基础作用 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 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提出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考核评价: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改革试点: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院校预备技师考核试点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使用激励:,* 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关键作用 *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

5、 *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 企业及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 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 *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 激励机制 *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 *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企业为主,(四)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投入 - 政府投入 - 企业投入 - 社会投入,三、贯彻落实15号文件的几点要求,(一)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与做好职业培训和素质就业工作有机结合 (二)将政府、企业、院校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有机结合 - 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 企业行业主体作用 - 院校培训基地作用 - 劳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三)将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与发挥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有机结合 (四)将贯彻落实15号文件精神与地方和部门开拓创新有机结合,四、对办好培训班的几点希望,(一)学习领会,加深理解 (二)政策剖析,务实创新 (三)研讨交流,共求发展,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技能人才保证!,谢谢大家!,DD http:/www.hr- 山东人才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