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485950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

2、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4-7岁的孩子,则要进

3、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

4、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办学。宗族办的学叫族学,贾宝玉小时候上的就是族学。国家办的叫社学,大家凑钱办的还有义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算是有不完整的、想要努力实现的三年义务教育。我们大部分人有一个印象,古代的人大部分都不识字。这里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刚解放时中国教育的状况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印象,1950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0%以上,有的地区达95%以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西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大批私学倒闭,儿童失学

5、,而西学又非常缺老师,围城里就描述了有人假装懂西学的事情。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盲远没有那么多。1860年,据一个传教士记载,中国偏远山区的文盲率也只有60%。郭德纲说过一段传统相声,歪说三字经。传统相声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老脚本,今天的我们几乎看不懂了,所以,在听相声的时候,该发笑的就没有笑。除此以外,还有歪说孟子、歪批三国、歪批四书等。相声,在当时是一门落地的艺术,进入不了大雅之堂,听的人都是一些贩夫走卒,这些相声他们都能听得懂,我们却听不懂了,说明了什么呢。古代中国的人,大部分都是背过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的,他们还背声律启蒙,这就是蒙学的力量,古代是有普及教育的。想想过去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会

6、书法的,而且写得很好。还有一点,回忆一下我们前几代的老人们,他们种种庄稼,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知道各种节气、天气,适应天地人的关系,我们的老祖母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个个都是高级育婴师,她们在做人上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做饭、会做衣服、会哼小曲儿、会讲故事,样样精通。今天呢,我们的农村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房子都一个样,庄稼地里是农药化肥,学校因为孩子太小关闭,年轻父母绝情地到城里打工,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人间温暖,没有敬天畏地的精神,没有乡绅阶层的文化引领,处处都是文化的沙漠,和到处都有私塾蒙学馆的古代比较,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呢?三、中国古代教育很早就实现了“双轨制”按

7、照徐建顺老师的说法,根据家庭条件和在蒙学馆的学习状况,中国古代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按照“双轨制”进行了分流,一部分继续学习儒学,另一部分也是大多数则开始接受儒学之外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学馆,学习儒学。而其他孩子,学农的,回家种地;学经商的,到各种铺子里当学徒;学武的,到武馆去;学医的,进了医馆,等等。由此,我也理解了爷爷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师父学医了。比较而言,今天中国的专业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最早也要等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十五岁左右考高中的时候,进入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孩子进入专业教育更晚。要等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时才开始。我们今

8、天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把学馆的东西全部拿到了中小学,让所有的孩子都学,这在古人看来,不是太合适,即便是孔子看来,也不合适。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孩子都读论语,不合适。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设计,普及性的教育,读论语的简本如三字经就行了。今天,在全国各地,很多私塾、书院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不是很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让所有的孩子都冲着儒学去,效果并不好。在中国古代,谁去学儒学,是要考察的,谁适合谁去读。所以,今天这样做,也是很莽撞的。也有从蒙馆拿东西的,这样做也比较麻烦。这些蒙学内容,都是教4-7岁小孩子的,大的孩子再这样教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弟子规,那是四、五岁小朋友学的,现在还有成人学的,更麻烦了,

9、父母命,行勿缓,命错了呢。小学三四年级智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还拿那些蒙学的东西来教,当然是错位的,孩子们也是不喜欢的。另一种错位,你教的那些诗词歌赋,都是老儒士们写的,教给孩子合适吗?古代可以,孩子是挑出来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徐老师说,他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四、中国传统儒精英辈出,今则不能1、蒙学是基础:生活类,文化类,历史类,意象类,声韵类,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常识。2、德:礼教,生活教育,内省,女学。礼,从母亲那里开始学,蒙学也教,礼是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是行走天下的基本本领,学会了礼,人生就不会有大错,今天的孩子没有礼教,每个人都稀奇古怪,比较邪的东

10、西比较多。内省,比较大的孩子要教,内省是要有习惯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内省教育,我非常尊敬的贾建设校长提倡的“三省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非常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女学,在今天也缺失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男性的教育和女性的教育区别很明显,据沈立老师说,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男孩女孩学的版本都不一样。联想到今天学校里甚至是全社会的性别错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性别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3、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吟诵,工具书。小学,字感,语感,诗感,建立不起来,怎么读书?读书的效率太低,没有小学基础就开始读书,跟不读差不多。小学是很重要的根基。今天,很遗憾的是“小学”

11、缺失,本来是教小孩的,现在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在研究这些东西。4、体:经,史,子,文。经,即十三经;史,即二十四史;子,即诸子百家;文,即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从出版角度说的,“经史子文”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的说的。经、史、子、文的学习,这也是有顺序的。今天,我们一上来就教诗,教文,是学问顶尖上的东西,没有经的学习,没有史的学习,没有诸子百家的学习,诗是读不懂的。先读经,后读史,是因为“经”是讲大道理的,“史”是讲故事的,经史合参,先讲一个道理,再去讲一个例子。经、史读完了,去读子,大道理读完了,再读小道理,局部的道理。都读完了,才去读文,文是修养的学问。不按照这个顺序,唐诗宋词是读不懂的。我们

12、今天读那些诗,读那些词,不是我们自己读懂的,没有任何注释,没有教参,我们能读得懂吗?你不知道诗里的典故选自哪个经,哪个史,哪个子,当然也根本无法读懂。今天这个时代,能读懂诗词歌赋的已经很少了。5、艺。文艺,文艺,艺和文不同,文以载道,文,是“道”的美丽的外在形式,本质上还是道。艺与文不同,离道比较远,是熏陶性情的。孔子非常重视艺,叫六艺。孔子一死,朱熹也很重视艺,因此还被老师批评。王阳明更重视艺了,谈琴唱歌,天天就干这事。中国古代儒士,都是琴棋书画,不懂这些怎么见人呢。6、用:经世致用。前面那么多准备,都是要“用”的。今天,关于“用”的学问,我们几乎全部丢失了,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几

13、乎再也没有诞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很难培养了;传统的农人,商人,匠人,中医,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行业也面临灭绝。我们今天的教育,大都停留在“小学”这个阶段了。事实上,儒家最厉害的是“用”的层面,治理国家,摆弄经济,“政经工商,医武数术、兵农历律”等各行各业,在中国古代都有很多的精英。可是今天,已经很少有孩子能够达到这个层面了。五、和中国古代比,今天的教育理念都逊透了今天流行许多时髦教育理念,翻转课堂,全科教学,分层教学,等等。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创新,我们发明的那些理念、方法跟古人比,真是逊透了!徐建顺老师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特色:1、言传身教全

14、面跟随古人非常重视口传心授,今天的人不重视这个,就丢失了教育的最好的传统。古人的教育非常重视感性的力量,今天的教育有太多的理性。身教,比言传还重要。今天,我们几乎不考核老师的“身”的层面。高考不考做人,招聘不考做人。做人,也不是教的,而是示范出来的,上课见老师,下课就见不到了,只见到老师课堂上是什么样的,但生活中什么样、平时什么模样啊,你就知道他上课时的样子,教育是成人教育,是教你做人的,学习必须是跟随式的学习,上课讲孟子是学习,跟着老师生活也是学习,说话的语气,言谈举止。这样的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的。国学教育,按照西方发明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达不到的。2、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这是中国传统

15、教育灵魂上的东西。一对一,天地之间有道,道是变的,教育靠集体式教学是根本达不到的。我们今天的老师,对集体式教学非常适应,上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今天,我讲了很多一对一,很困难。当年,蔡元培把一对一改成一对众的教学,很多老师都辞职了,他们不会一对众地教。老师一进门,问同学们好,今天上第五课,我们把时间停在这里,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讲第五课呢,进度。下面的孩子呢,他们该学第几课了,我们这个课是给谁讲的?古代的老师上不了这样的课,他会觉得良心不安。赵雨,初中,英语跟不上了,就永远跟不上了。你怎么安排进度,怎么安排都是不对的,都是有违教育公平的。差的跟不上,好的在浪费时间,怎么弄都要抛弃大部分学生,这叫公

16、平吗?反过来说,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要么是在幼儿园,要么是小学,要么是中学,最终没有被抛弃的学霸,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一种游戏,30人31条腿(注:把腿绑在一起的游戏),它的速度是按照谁的速度跑呢?按照最慢的,一定会摔跤,要按照比最慢的孩子还慢的速度,所以,最终获得的效果是最糟糕的。古代,没有先学后教,没有翻转课堂,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课程表,这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在讲课的时候,徐建顺老师举了一个证据,根据日本的菅茶山授学图,看到菅茶山的洗手池有两个,根据介绍,道理是这样的,大道如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是不同的样子,他是用两个洗手池提醒自己,道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徐老师还给我们看了清代学馆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排队背书,实行的也是一对一教学。老师是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老师在前面,老师在后面,感觉是不一样的。秘密性,躲开所有的人。这是个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