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480182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4分)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 时间早B. 一元化C. 独特性D. 多元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故答

2、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A. 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 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 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

3、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3.柏拉图强调(雅典)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而在当时雅典的现实中穷人或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当时雅典民主出现的问题是A. 破坏了“轮番而治”B. 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C. 不能真实反映民意D. 易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破坏了“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是实行轮番而治的,此项表述也不

4、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不是论述其是否符合真实,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A. 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B. 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C. 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D. 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反映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多数人民专制是一样的可怕”表明,麦迪逊主张限制民主的范围,防范“多数人民专制”,故选C。5.1850年代的英国(全

5、球最大的工业国),倚赖一种不可或缺的进口原物料。这原物料大部分由美国供应,而那地区政治局势不稳。趁着局势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英国开始着手开发替代来源,英国人的主要目标锁定印度。由此可知,这种原物料是指A. 煤B. 石油C. 鸦片D. 棉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故答案为D项。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煤炭作为主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但不是主要依靠于进口,排除;B项,石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主要原料,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范畴,排除;C项,鸦片英国主要是用来出口,而不是用来进口,排除。6.八国

6、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A. 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B. 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 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

7、后来的研究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保”的认识研究角度不断扩大,认识也逐渐全面。故答案为C项。A项,后来的研究者对“东南互保”的认识是肯定的,排除;B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研究者的观点,排除;D项,后来学者研究仍然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高低,排除。7.下图为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东北角成立的官银号(后改组为直隶省官银号),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成为北洋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A. 重视对天津地区经济开发B.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C. 全力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D. 保护民营银行的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

8、详解】材料中“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成为北洋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表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对天津地区经济开发、全力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民营银行的地位不是“主导”地位,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8.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孙中山则认为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

9、“汉子孙不肖”。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这说明A. 完整的历史人物是通过历史评价呈现B. 社会环境与评价者主观动机影响评价C. 只有基于详实的史实才能有正确评价D. 综合多种历史评价就能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对曾国藩是赞誉的态度,孙中山对曾国藩是批判的态度,结合二人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可知,社会环境与评价者主观动机影响评价。故答案为B项。ACD项,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

10、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9.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两个时期的农业政策A. 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B.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 实行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答案】

11、D【解析】【详解】材料中“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对农业的改造,“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二者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冷战早期,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宣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不包括A. 捍卫美国国家形象B. 宣扬民主制度优越C. 维护联邦政府权威D. 巩固世界

12、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维护联邦政府权威不是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是捍卫美国国家形象,宣扬民主制度优越,巩固世界领导地位,此三项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11.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

13、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这段论述表明作者A. 追求客观的史学B. 反对一切推论与联想C. 重视史料的分类D. 倡导“二重证据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可以看出,作者主张追求客观的史学,反对推论和假设。故答案为A项。B项,“一切”说法绝对化,

14、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史料的分类,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二重证据法”,排除。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刘新庆,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件的性质角

15、度看,你如何理解“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材料二: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胡适在1917年正式把这一名号安在“五四”头上。(编者注:这里的“五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大家在撰文时,也有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1949年以后,海外学界还在沿用“中国文艺复兴”的说法,但在中国大陆,它却较少被使用。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广义)在对待古代文化上的主要差异。材料三:毛泽东在如何研究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