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479997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蚌埠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该事件表明A. 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B. 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C. 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D. 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大夫与周王

2、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这违背了分封制层层向下分封爵位和授土授民的原则,反映了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权威和实力衰弱。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及其变化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涉及周王室与各级贵族争田,争夺土地使用权。没有体现国有土地的变化信息,B项排除;晋候支持周王室主张不等于晋候支持土地国有制,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大夫与周王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例如,大夫与周王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其根源在于周王室权威和实力的下降

3、。2.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A. 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 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 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 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可以得出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先王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B项排除;C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主旨是孔子与墨子注重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王之术和六艺的信息,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

4、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找出 “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孔子、墨子”转化成“儒家、墨家”,“先圣之术和六艺”转化成“传统文化”。据此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儒家、墨家都注重传统文化。3.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在旨在A. 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 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 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 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秦朝政府限制酿酒业。限制的手段是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据此

5、可知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故答案为D项;A项逻辑性错误,材料举措限制了酿酒业发展,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贪腐之风难以杜绝,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材料举措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4.侯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在唐代保存着诸如恩荫、从军、荐举、捐纳等选官的途径,不必经科举的就有20种,名额达15万余众。唐政府此举是为了A.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 选拔才德兼备的政治人才C. 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D. 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唐朝选官方式科举与其他方式并存。其中,科举注重个人才华,有利于普通士人;其他方式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军功、关系和财力,有利于

6、照顾其他阶层,特别是官僚阶层。据此可知,此举有助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信息,A项排除;B项常识性错误,选官方式多元,也无法保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卿世禄制度瓦解的信息,无法得出贵族垄断仕途被打破的结论,C项排除;5.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D. 民

7、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A. 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B. 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 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 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

8、信息:该画作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根据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画类型为文人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信息,B项排除;反映世俗生活的是写实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提供的个案,没有其他信息,无法对比,难以得出顶峰结论,D项排除;【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7.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A

9、. 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B. 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C.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 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政府拒绝列强在京接见和修约要求。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如周边国家定期朝贡,不可互派常驻使节,主次有别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且材料是清政府行为,A项排除;B项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是拒绝修约,而非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史实性错误,违背中国近代史史实,排除;8.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

10、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A. 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 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 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 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以得出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更新,并且违背材料主旨,A项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全盘西化的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西学中源,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

11、字词句段,例如,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转化成“西学中源”,“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转化成“西方文化”。据此可知,其观点是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此外,理解和积累一些历史概念很重要,例如,西学中源。9.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A. 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B. 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C.

12、 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D. 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南京人民视革命军强行剪发为暴行。紧扣题干时间,民国初年,民众尚不能接受革新陋习的行为,可知思想觉悟不高。故答案为D项;南京民众反对不是移风易俗而是简单粗暴的强行剪辫子,A项排除;军队依照政府命令强行剪辫子不能说明其军纪涣散,B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但反对强行剪辫子,C项排除。10.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百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A. 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

13、思想觉醒B. 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C. 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D. 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新文化运动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的说法相似,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和绝对崇拜西方文化的信息,D项排除。11.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重庆谈判后,国民政府又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这一变化A. 实现了国内各党派的地位平等B. 反映国民党

14、阶级立场发生改变C. 体现了国民党由独裁转向民主D. 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这一变化是国民政府承认各党派法律上平等。这有利于推行政党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政党关系仍旧不平等,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阶级立场没有改变,排除;C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依旧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排除。12.下图中漫画题为新欢,系丁聪绘于1946年5月。对该漫画主旨描述完整的是A. 讽刺蒋介石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政策B. 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C. 抨击官僚资本趁机恶性膨胀D. 揭示美国欲独占的野心【答案】B【解析】【详

15、解】材料核心信息:中国男人置怀孕的糟糠之妻于不顾,另结美国贵妇之新欢。其中,这个男人中国消费者,糟糠之妻中国工商业,美国新欢美国制造。即中国消费者偏爱美国货,不爱国货。这种消费心理不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卖国投降及其国人态度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经济统制、强行资金入股及其民众的批判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漫画内容是男人抛弃妻子另结新欢。无法体现美国独占的企图,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例如,图片信息可以转化成“男子抛弃妻子另结新欢”。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即国人偏爱洋货和冷淡国货;其三,基于材料核心信息,推导其逻辑因果关系。例如,其主旨是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13.建国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陈云在中共八大上也提出“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等下图观点。据此可知,A. 建国初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B. 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C. 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