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71070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0 导言 训练周期及其分类,、 一、周期的结构与类型 (一)训练周期基本结构 基本概念: 训练周期是指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重大比赛日程,合理安排训练工作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个训练周期的过程都须分为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的阶段,即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 基本任务: 准备期旨在保证竞技状态的初步形成;竞赛期旨在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竞技状态,并促使其向最佳水平发展,争取在比赛时能够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过渡期旨在进行积极性调整,消除身心疲劳,并为下一训练周期的训练做好准备。,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

2、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

3、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表11-1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划分,(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训练周期基本类型,训练周期可分为为超大周期、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四类。 超大周期是一种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奥运、全运重大比赛日程的准备时间,合理安排四年左右时间的训练工作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内容是由若干大周期的主要内容组成。超大周期同样有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 大周期是指教练员根据超大周期的训练工作安排和各个年度训练任务和重大比赛安排,科学安排全年训练工作的一种形式。大周期可分单训练周期、双训练周期、三训练周期。每一大周期包括准备期、竞

4、赛期和过渡期。 中周期是大周期的组成部分,亦称“训练阶段”。由212个小周期构成。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阶段任务、阶段时间等因素,该阶段的时间约为半个月到个月不等。提出中周期的主要依据是超量恢复原理以及运动适应规律。 小周期是中周期的组成部分。时间通常为一个星期,即由个训练日构成。按训练任务的不同,可分为训练小周期、赛前小周期、比赛小周期、调整小周期四种类型。,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括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

5、同的运动专项。,单周期概念:,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效应的项目。如马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雪等室外冬季项目。 马特维也夫1965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在这一模型中,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半月和1个半月。,大周期的结构特点 (一)单周期的结构特点,1单训练周期安排模式 2单训练周期安排特点 单训练周期安排特点是,系统

6、进行专项基础内容的训练,重点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专项运动素质和基本技术。其目的是为完成一年一次的比赛任务或为下两年后的重大比赛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准 备 时 期,竞 赛 时 期,过渡时期,1,2,3,4,5,6,7,8,9,10,11,12,月次,时期,负荷量,负荷强度,图11-1 全年训练中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马特维也夫),1965,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这种安排就被成

7、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 欧洲各国足球联赛几乎的全年进行的,比赛期长达八九个月。因此,一般也采用双高峰的单周期安排。,双周期概念:,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括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 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首先是中等时间的,即运动时间在8分钟以下的耐力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二)双周期的结构特点,1双训练周期安排模式 2双训练周期安排特点 双训练周期安排特点是,系统进行专项体能、技能的训练,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技术、战术以及形成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其目的是为完成一

8、年二次的比赛任务或为获得下次参赛资格,或国际重大比赛资格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周期概念:,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的,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这就要求有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手段以及更为理想的比赛条件,否则就会如同农作物的培植,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多季种植,使总产量反而低于单季或双季种植一样,得不到理想的总体效应。,(三)多周期的结构特点,1多训练周期安排模式 2、多训练周期安排特点 多训练周期安排特点是,系统保持专项体能、技能的训

9、练水平,重点保持运动员的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丰富参加重大比赛的经验。其目的是完成一年多次比赛的积分任务或获得重大比赛的参赛资格,或谋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常规大周期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微缩大周期则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 这里,我们提高4种把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合理

10、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方案,供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时选用(表11-5)。,表11-5 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依田麦久,1998),三、中周期的结构特点 (一)中周期的基本结构,中周期亦称“训练阶段”。为了系统地驾驭训练过程,教练员通常会进一步地将准备期和竞赛期和过渡期分解为一般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赛前准备阶段、主要比赛阶段和过渡调整阶段等时间跨度甚至更小的训练阶段。 任何一个中周期实际上由适应过程、基本过程和调整过程形成中周期的基本结构。 适应过程的主要训练任务是:积极促进机体做好应激准备,力图形成新的内环境平衡,做好预防不良干扰的心理准备等。适应过程的目的是使运动员能够逐渐承受高强度的训练

11、负荷与比赛负荷; 基本过程的主要训练任务是:积极促进体能尽快得以提高,不断破坏和恢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全面提高竞技能力各个因素的水平等。基本过程的训练目的是使运动员的各个竞技能力得以均衡发展;调整过程的训练时间一般相对更短。 调整过程的主要训练任务是:积极消除训练和比赛引起的身心疲劳,促使机体尽快得以超量恢复,调理身心为迎接重大比赛或大负荷训练做好准备等。调整过程的目的是使运动员消除疲劳、调理身心。,(二)中周期的安排特点,1一般准备阶段 该阶段周期负荷安排的特点是:前期阶段负荷强度小、负荷量逐渐增大,负荷性质多样化,负荷呈现波浪趋势。训练内容主要为身体素质、机体机能的训练;中期阶段维持负荷量

12、的前提下,逐渐增大负荷强度,负荷性质全面化。训练内容主要为运动素质、基本技能的训练;后期阶段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逐渐交叉增大,负荷性质专项化。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素质、专项机能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2专项准备阶段 该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前期阶段通常在保持负荷强度的前提下,逐渐增大负荷量。负荷性质专项化。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素质、专项机能、专项技术的训练;中期阶段维持负荷量的前提下,逐渐增大负荷强度,负荷性质着重体现速度、力量。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素质、专项技术、专项战术的训练;后期阶段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逐渐交叉增大,负荷性质着重体现爆发力。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技术、专项战术的训练。 3赛前准备阶段 该阶

13、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在保持必要的负荷量的前提下,继续逐渐增大负荷强度,尤其逐渐施加心理负荷。整个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技术、专项战术和智力训练、心理训练的内容。 4主要比赛阶段 赛前三天负荷安排的特点是:全面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使机体机能得以超量恢复并做好比赛的身心调整与准备。比赛期间训练内容的安排是适度地进行热身活动,复习主要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比赛战术,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观摩对手的比赛状况。,四、小周期的结构特点 (一)小周期的基本结构,(二)小周期的基本类型,1引导性训练周 2适应性训练周 3强化性训练周 4调整性训练周 5检查性训练周 6赛前训练周 7比赛性训练

14、周,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在年度计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比赛系列的安排,在划分好训练阶段,并确定各个阶段训练任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比赛(包括测验)的次数、时间和主次,以此为规划负荷的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一)比赛次数,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 不同项目比赛的负荷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比马特维耶夫于1964年所发表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年度比赛统计数字和奥卓林于1982年所提供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表11-10)。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数量。,表11-10 田径运动员

15、年度比赛次数比较,依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问题,1964 依奥卓林苏联田径运动员教科书,1982,(二)比赛的分类及安排,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表11-11)。,表11-11 比赛的分类及其训练学特征,(三)比赛阶段的划分,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期中安排23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以36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阶段集中比赛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16、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表11-12 1986年国际羽毛球大奖赛第一比赛时期日程及阶段划分,汤姆斯杯、尤伯杯赛不属于大奖赛系列,表11-13 1999年国际田联田径系列比赛的阶段划分,(四)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一)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竞技性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等)的状态。 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