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470030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7.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思想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

2、和谬误的对立统一;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课程重点、难点,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并以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理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案例:四月桃花九月菊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

3、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白居易

4、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 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

5、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案例讨论:沈括和苏东坡所犯的错误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点评:本案例通过沈括和苏东坡前后认识的不同,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强调了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谓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同外界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毛泽东曾指出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也就是说,一切知识、理论都是根源于实践的。,认识论上的三条界限,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休谟 外界事物完全不可知 康德 事物的表现形式可以认识 “自在之物”不可知,不可知论:完全否认、部分否认对物可以认识的观点,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彻

7、底驳斥 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工的方法再现了一个物的全过程就是对这个物达到比较完全的、正确的认识。,可知论:在人类面前不存在不能认识的物,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3.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论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 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

8、系统。,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3.认识中介,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中介,实践工具,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民族语言,柴门霍夫,世界语言,语言工具,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三种基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化自然:主体把自身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

9、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10、 断向前发展。,哥白尼,第谷,结绳记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

11、来源;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

12、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认识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认识具有创造性 摹写与创

13、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案例:旧石板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唐时,江宁府(今天的南京市)已是客商云集的繁华京畿之地。一天,一个来自西域的胡商在漫步郊外时看见一户农家门前有块石板,这块石板是个浑然天成的大圆盘,胡商开了很高的价钱想买下它。农夫见这个胡商衣着雍容华贵,头戴一顶镶嵌着五光十色宝石的帽子,面貌白皙、鼻梁高耸、瞳仁碧蓝,显然是个外族人,于是顿生戒心,说这石板是他家的传家宝,不卖!那个胡商只好悻悻地走了。实际上,这块石板并非农夫的传家宝,而是他在耕田时偶然发现的,由于觉得这块石板还有些用场,农夫就从泥中把它抠出来搬回了家,用几块砖头支在门前当饭桌用。当农夫

14、见胡商竟然肯出十两银子买这块石板时,就暗自思忖,既然这个胡商肯出十两银子,想必这玩意儿会值更多的钱,于是就不肯轻易出手了。胡商走后,农夫立即和妻儿将这块石板抬进院子支起来。除了继续用它当饭桌,农夫再也想不出可以有其他的用场。 第二天,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升珠宝才肯出卖。虽然胡商没有想到农夫会如此抬高价格,但他还是答应了,只是要回去筹措这笔钱。胡商走后,农夫非常高兴,终于要发大财了。他赶紧把石板从院子抬进了屋里,点起灯盏连夜清洗石板上的泥迹油污,并且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非常光溜。他考虑等明天胡商来时,可以将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的价钱再抬高一倍。,第三天,那个胡

15、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就一文不值

16、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及。,案例讨论:结合案例说明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的关系及作用。 案例点评: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并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理性认识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人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它们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 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受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知、情、意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