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35717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8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的礼制,一、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今“礼仪”概念的区别,古: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 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今: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 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 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 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 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一)

2、、礼仪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仪礼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

3、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礼仪,周礼 周礼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于哲理。三读之后,令人顿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觉,(二)、“五礼”的内容,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1、吉礼,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礼有五经,

4、莫重于祭。” 礼记祭统,古代的祭天仪式(以周代“圜丘祀天”为例),斋戒、省视鼓乐奏知宰杀牺牲燔燎、迎尸 献鲜血、进五齐饮酢、同舞饮福、赐胙,古代的政治礼仪,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祭天,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祭地与祭宗庙,2、凶礼,丧礼 对天灾人祸表达哀吊的礼仪,古代丧葬制度

5、,埋葬制度,居丧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繁缛,关于埋葬制度,墓、茔兆域坟、冢,对同类尸体的态度:从弃之原野到掩埋保护,“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墓祭的普遍 “又封又树”,不同等级身份的象征,关于丧服制度,表示某种禁忌,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春秋时期成型,五服:斩衰(cu)、齐(z)衰、大功、小功、缌(s)麻,关于丧礼制度,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 曰死”。 仪礼,3、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举行田猎 建造城邑,4、宾礼,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皇帝遣使藩邦,

6、外来使者朝贡、觐见,5、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诞生礼 成年礼 飨燕饮食之礼,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

7、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礼记昏义: “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

8、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纳采:男方托媒说亲; 问名: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与男方合, 以定 婚姻的吉凶; 纳吉:如占卜为吉,就把占卜合婚的好 消息告诉女方;,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纳征: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 请期:选择成婚日期;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新娘回男家。,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亲迎”是关键环节,由“成妻之礼”与“成妇之礼”构成。 成妻之礼:表明男女正式成为夫妻; 成妇之礼:新娘成为男方宗族成员。,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成妻之礼包括送嫁妆、迎娶新娘、拜天地等诸多环节。,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

9、家庭,“花烛之典”、 “合牢而食, 合卺而饮”。,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成妇之礼:,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首先新娘要拜见公婆,然后叩拜男方祖先,拜见仪式分别在举行婚礼的次日或三日后进行。,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成妇之礼:,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成妇之礼:,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新妇见舅姑” “新妇馈舅姑” “舅姑飨新妇” “新妇拜宗庙”,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六礼的演变:,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宋朝时, “问名”并入“纳采”, “请期” 并入“纳征”, “六礼”

10、合并为四礼。 后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 “六礼”最终变为“纳采”、“纳征”、“亲迎”三礼。,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古代称解除婚姻关系为“出妻”、“绝婚”、“来归”、“休妻”。,离婚与改嫁,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 七出:不顺父母去; 无子去; 淫去; 妒去;,离婚与改嫁,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不得解除婚姻关系的约束 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离婚与改嫁,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改嫁: 宋朝之前都比较开放,妇女再嫁被认可。 从北宋开始, “出妻”称为“休妻”,出妻 文

11、书称为“休书”,逐渐认为离婚是丑行。,离婚与改嫁,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重婚姻不重爱情 男女婚姻从属于家庭家族利益,婚姻文化的特点,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男权至上,妇女处于绝对从属地位,婚姻文化的特点,夫妇伦理原则主要针对妇女.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贞操、顺静、幽闲、规矩、礼貌; 妇言:言谈有分寸; 妇容:整洁、清爽、素静; 妇功:针线活、洁酒食、奉迎宾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