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21661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22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29页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29页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29页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29页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学培训课程(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制度经济学 主讲人:严 冰 单位:人文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1导 论 研究对象 学术渊源 特点 贡献与问题 理论体系,1.1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 制度经济学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呢? a.制度与绩效 “三个和尚没喝水” 问题:为什么在资源(这里是和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条件下,产出(这里是水)会越来越少?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问题:在当时农民的物质生产条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为什么为大幅度(一般是50以上的)提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赏”就是一种激励制度。通俗地说,人才制度决定了人才的数量或质量的状况。 制度与绩效的关系上,制度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两个:,第

2、一,制度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第二,制度本身的运行成本是否符合效率要求。 b.绩效与制度 绩效也影响制度选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生产力(经济绩效)决定生产关系(制度)。 理由有二 其一,绩效是制度选择的目的。,如果没有绩效的提高的可能,原有的制度就不会发生变化,即人们没有选择其他制度的积极性或动力,新的制度就不会被“生产”出来。 其二,制度选择需要效率支持。 如果勉强选择了一项制度,在没有绩效增加的条件下,该项制度多半无法维持下去。 绩效对制度影响的关系方面,制度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也是两个:,第一,绩效提高怎样被认识到? 第二制度创新(设计、实施)的成本有多高? c.谁主沉浮 制度与绩效的双

3、向互动关系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是否存在一个是“决定性”,而另一个则是“反作用”的关系? 判断有二:,其一,在制度的创新方面“潜在的”绩效是决定性的,它引导人们进行制度创新。 效率决定制度。 其二,在激励人们积极性、创造性方面制度是决定性的,它激发了人们创新热情,从而起到了“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制度决定效率。,1.2新制度经济学流派渊源 a.时代精神 制度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 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为主要代表; 过渡时期,以艾尔斯、贝尔、米恩斯、加尔布雷思等为主要代表;,发展时期,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等为主要代表。 前两个阶段的制

4、度经济学被统称为“老制度经济学”(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OIE),而后一个阶段的制度经济学则被称为NIE。 NIE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NIE的精神实质却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这是新、老制度经济学重要区别之一。,b.学术渊源 德国“历史学派”(18401914)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45189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OIE和NIE共同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二个重要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第二,秉持经济绩效与社会制度的“矛盾”分析方法。,对于NIE而言,其“经济人”、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可谓一脉相承。 至于

5、NIE普遍采用的反事实研究、经验研究和案例研究,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突破。 1.3老、新制度经济学的区别 a.新理论 OIE“有制度没理论”。 OIE将制度“内生于”经济学的研究。,b.新方法 OIE排斥抽象化的数学分析工具,与主流经济学缺乏相互沟通的“语言” 。 NIE采用抽象数学分析工具、经济人、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主流经济学前提。 c.新“谏言” OIE主张加强政府管制 NIE主张增加个人自由,1.4几点评述 a.NIE理论贡献 将制度内生化。制度分析进入经济学领域极大扩展了经济学研究领域,使经济分析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提出了经济制度社会的结构

6、分析方法。 阐述了制度变迁的经济逻辑。,b.NIE理论问题 核心概念难以量化:制度的交易费用小范围讨论还行,大范围的制度交易费用量化困难。 核心概念存在歧义:“发现价格的成本”、“制度的运行成本”和“制度的创新成本”都在使用。 核心概念边界不清:在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边界不清。,1.5体系结构 a.一般理论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制度的内涵与起源 第三讲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第八讲制度与经济增长。 b.特殊理论 第四讲市场 第五讲产权制度第六讲企业制度 第七讲国家理论,复习 研究对象:制度 绩效 学术源流: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 新老制度经济学基本区别:理论、方法、谏言 核心概念交易

7、成本:量化、歧义、边界。 体系:一般理论,特殊理论,2制度的内涵及起源(1) 制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制度的重要分类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还有非正式制度? 制度与组织有哪些联系与区别?,2.1制度的内涵 a.前人的论述 什么是制度?我们先看看经济学家们对此作出的论述: 康芒斯(J. R. Commons):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 从制度发挥作用方式(集体、控制)方面定义制度。,诺斯(Douglass. C. North):“实际上, 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及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 从制度的经济功能(在人群之间配置资源的)角度定义制度。 舒尔茨

8、(Theodore. W. Schultz):“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从制度基本社会功能(行为规则)方面的定义制度。,三位学者是制度经济学的大家,他们对“制度”(institution)定义的角度不同。 其实,制度定义可以有很多标准,因此可以对制度进行多方面的定义或分类。 这样定义的制度种类繁多,理论基础各异。制度研究带来不便。 寻找一种分类方式,将所有的制度包括在内,就应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b.制度内涵 制度是关于人们的行为与后果的映射 f: B O ,或者 f(B)= O 体现在两个方面(1)界定权利/权力、义务/责任;(2)甄别、处置。 界

9、定: 权利(rights)与权力(power),是制度赋予了权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的资格与自由。 明确:权利主要以私权为内容,而权力主要以公权(public power)为内容。,义务(duty)与责任(obligation),是制度对人们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的强制。 明确两个问题: (1)义务更多是对应私权的领域,责任更多是对应公权领域; (2)在义务、责任目前人们面临的是强制,没有选择,无自由可言; 不履行义务、责任将受到组织或社会的制裁(强制)。,甄别、处置 甄别,社会通过相应奖励机制或诉讼程序来实现。 处置,社会将对当事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出事前规定的奖励或惩罚。 奖励制度包括各

10、种竞争(赛)制度、优抚制度、补偿制度等;惩罚制度则有赔偿、人身限制、乃至生命剥夺。 制度本质: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收益、规范人们的当前行为。,c.问题延伸 现代国家,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是对等(平衡)的。 更多的权利(自由)也意味着更多的义务(约束);更大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平衡体现了社会正义。 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公正、民主作为正义的尺度。,d.平衡的含义 权利(权力)的边界之外是义务(责任),即他人的权利(权力)。 权利(权力)之内,权人有选择的自由;在权利(权力)边界之外,是他人的权利(权力),即自己的义务(责任)。 “要防止滥用

11、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权利(权力)本质上要靠权利(权力)来制衡。,2.2制度的分类 前面已经说了,采用划分标准不同我们得到种类的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制度;财产制度、宪法制度;等等。 根据影响行为的机制不同,我们可以将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formal institution)与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a.正式制度 通过(1)书面文字的形式颁布,并由(2)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关于人们权利(权力)与义务(责任)的规定,以及相应的监督、实施程序。 内容 国家颁布的法律、签署的国际公约,企业

12、的规章、组织规定,等等。 由相应的国内、国际或组织的职能部门如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军队、国际协调机构(如,IMF、WTO、世界银行、联合国等)负责实施。,b.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是以“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不靠社会职能部门界定、实施,而是靠社会认可的良心、习惯、道义、舆论等,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外“压力”或“动力”来界定、实施的行为规范。 与正式制度相同的是,非正式制度执行着对人们行为界定、甄别、处置的功能,即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与正式制度不同的是,非正式制度上述功能的实施有三大特点: 第一,执行主体不同。非正式制度依靠社会伦理完成这些功能;这意味着,非正式制度的执行者是社会大众,甚

13、至包括当事人自己。 第二,执行标准不同。社会道德的“内化”程度、利益关切程度越高,执行力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三,执行结果不同。非正式制度通常没有唯一的、确定后果。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的情况可谓俯拾皆是。,二者关系 第一,相互转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变迁可以相互转化,即正式制度转化为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 第二,相互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一体,各司其职,从不同的角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相互配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程度越高,社会制度的规范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2.3制度与组织 a.组织 Organizations are social

14、entities that are goal directed, are designed as deliberately structured and coordinated activity systems, and are link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P.5) 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其领导层以科层制方式来协调。组织可采取商务合伙制和股份公司那样的形式以追求经济性目标,也可采用地区政治组织和全国政府、党派组织或院外集团那样的形式以追求政治性目标。制度经济学,P.118,b.组织与制度 组织是各种资源的集合,组

15、织依照制度(规则)安排资源的时空分布。所以,(1)制度是组织运作所要遵循的规则;(2)组织是制度的外部载体。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由于组织的内核是制度,所以,(1)按正式制度设计的组织就成为正式组织(如政府、企业、市场、社团、党派等);(2)而由非正式制度凝聚成的组织就是非正式组织(如朋友、裙带、乡亲、宗派等)。,复习 制度内涵:映射(界定、实施) 权利义务平衡:权利(力)制衡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制度与组织,2制度的内涵及起源(2) 制度为什么必要? 制度起源有哪些形式? 制度有哪些经济功能? 制度为什么不能完全得到实施?,2.4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起源是要探讨制度产生的原因;通过制度起源

16、的探讨,更能加深我们对制度功能、必要性的理解。下面从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介绍制度的起源。 a.理论探讨 NIE认为,制度起源有三个基本原因: 制度起源于稀缺性(scarcity); 制度起源于个人理性的低效率; 制度起源于节约交易成本。,应对稀缺: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其代表作利维坦(1651)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一切人对一切财产拥有一切权利”,为了财产、名誉,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人类将相互开战,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之中。 界定“你的”、“我的”,否则人类社会只能遵循“丛林法则”。,应对个人理性低效率 哈丁(Hardin,1968)在公地悲剧一文中也有明确表述:“所有人的财产就是没有人的财产”(that everybodys property is nobodys property)。 “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共识。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政府论(1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