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仪浅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19405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礼仪浅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成人礼仪浅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成人礼仪浅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成人礼仪浅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成人礼仪浅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人礼仪浅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礼仪浅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人礼仪浅究,在此非常感谢陶书记的邀请,感谢与大家分享畅谈的机会!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与光临!,家族家训是千年来,家族宗族根源,远远流传不断,延续辉煌。 “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湛氏坚守“贤”“廉”“信”“忠” 风范气节恩养恩育陶氏后人。,家族家训是千年来,家族宗族根源,远远流传不断,延续辉煌。 “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湛氏坚守“贤”“廉”“信”“忠” 风范气节恩养恩育陶氏后人。,非常恭贺或赞叹,成为18岁的成人。能够步入为家、为国家、为社会做分享、责任、奉献的机会和条件。,18岁是法定成人,与能够真正成为成人,仍然有一定或相当差距。人生下是人,为什么还要做人?做人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都有

2、缺失或遗憾的!,人的地位、等级、财富、姓氏、区域、年龄。但两件事情必须要做:1、感恩或孝敬自己的先人或祖宗;2、为后人树立榜样延续后代。,在中国历史上,遭难频繁发生,人口因战争、疾病或其他自然因素而死亡而导致人族消亡事件,时常发生。今天大家能够活着,不感谢或感恩祖先能行吗?,怎么感谢,感恩,就是传统的孝道,对她们的思念或哀思或祭奠;,千年传承,不能够因为自己而中断,好好恩养下一代,为一代做好榜样,好好培养或教育下一代。 眼下要宽容、包容、敬重、内心清净; 延续要读书、善念、关爱、宁静致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

3、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爱惜身体,理念思维要改变或完善。 健康,养生、胸怀、事业; 身体不外露,吃为续命,穿为羞暖; 养成好习惯,坚持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曾国藩:家庭兴败三个条件。 看子孙睡到几点;看子孙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孝经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官三代,方知吃饭穿戴; 看子孙睡到几点;看子孙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

4、人一辈子;: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孝经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话要少说,事要多做; 不尤人不怨天,一切尽在路上。 祸从口出,病出口入; 善待一切,微笑开始。,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学,学读书,富而教之. 改变自己的观念,成就自己的理想。 对钱的认识。 “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有则有,无则无。,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成就自己的家族,完善自己的后代。 穷而不学穷无尽,富而不学富不久。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熬夜,游戏,手机,视频,赌博,吸毒等等,陋习都严重影响着自己和后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作孽犹可活,人作孽不可活”

6、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亲者疏,疏者亲,亲者严,疏者宽”训诫。 完善自己的修为,行为。,完善自己的认知内心。 万物都有规律,为了认识或把握规律就必须追究本源。 本源是什么?就是本性,本性往往被外在所迷惑,失去所具有的潜能。 礼的产出,对社会、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体命运或国家昌盛社会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以诚为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为

7、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的美德。,“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中国古人早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训言。中国人强调,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育之恩等,这是公认的美德。,“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这种精神培育下,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来说,“俭以养德”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 无“

8、廉”则不“明”。“廉者,清不滥浊也。”(周礼小宰注)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犹俭也。”(淮南子道训),“廉”的根本是在取予之间,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孟子把这样的人格称为“廉士”。管仲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因为有了“廉”才能做到“洁(洁净)”、“明(清明)”;有了“廉”才能做到“正直、公正、正气”。“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待人上是“公正”,作为境界说称为“正气”。正人必先“正己”,“正心”是根本。,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

9、关系中,中国人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互动中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中德化、感化、感通的实质就是以宽厚的道德人格打动别人,达到人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厚德载物”、“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时髦不能跟。 “大丈夫” 人格,也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动。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知之者不

10、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成圣成仁。明清之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把力行的美德提到了哲学的高度。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p 36,“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在个体欲望、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道德理想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也不放弃道德境界的追求。这种修养传统是一种主体性伦理精神,这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大特点。,p 37,人格“五心”: 1、恻隐之心仁(仁爱、将心比心、替人着想) 2、羞恶之心义(以做坏事为耻) 3、恭敬之心礼(待人处事恭敬、谨慎、有礼) 4、是非之心智(明辨是

11、非、善恶、美丑) 5、诚实之心信(诚实守信、赢得信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咏史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俭,德之洪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要指出的是,现在是个物欲横流,人欲横流的社会,见利忘义之辈非常多,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官场尤甚。 我真诚希望在座诸位能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奉行君子之财,取之有道,不取做那种损人、损集体、损国家而利自己,利家人、利亲友的事情。,p 40,p 41,家和万事兴,天地和谐:万物生发 夫妇和谐:厚德载物 孝悌是

12、传家之宝:保子孙 谨慎是保家之风:保家运 和顺是齐家之风:保平安 勤俭是治家之源:保财运 读书是起家之本:保智慧,为官不可不廉,修身不可不诚; 教化不可不明,公道不可不彰; 法度不可不守,诗书不可不读。,陶侃、陶渊明陶氏家规家训摘编,p 43,安身之本 立命之基 为官之道 为政之策 处事之技 处世之智,传统文化中的十个字,义:仁者应有的是非观,价值观 礼:制度建设,规章约束 智:知识,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温:内心平和,处变不惊,面色和善 良: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心底良善 恭:认真的态度,敬业精神,责任心 俭:节俭,不铺张的作风 让:礼让,忍让,退让,善居下,尊五美 摒四恶,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 谓之有司,谢谢观赏,非常感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