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5415895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总论内分泌系统内科学课件(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 尿 病 (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三大物质代谢紊乱 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 多系统损害 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患病率高 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67% 1994年达2.51% 1996年达3.6%,仅次于印度 2010年调查成人患病率已达9.7%,IGT患者15.5%.居世界之冠。 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 早期病人无症状,不易引起重视,社会上各种宣传混乱。,糖尿病的警示灯,有糖尿病家族史,疾病和生活压力,不良的饮食及 生活习惯,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年龄因素,既往有妊

2、娠的妇女 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4,糖尿病的分型(WHO 1999),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急性型、缓发型(LADA) 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型糖尿病:90%以上 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MODY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胰腺外分泌病变 内分泌病 药物或化学品 感染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糖尿病的分型,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包括妊娠前血糖正常或可能有糖代谢异常,但未发现者。不包括已诊断糖尿病以后的妊娠者,此种情况称糖尿病合并妊娠。,病因和发病机制(1),1型糖尿病 多基因

3、遗传:与HLA类型有关;14个T1DM相关易感基因,IDDM1为主效基因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 (直接损伤+自身免疫损伤) 化学毒物与饮食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2),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90新发病的T1DM病人循环中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GAD: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 阳性率为60-96%。可能是胰岛B细胞破坏的早期标志。 1CA: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 阳性率为80%,发病后6月-3年渐减低或消失。 IAA:胰岛素自身抗体 新诊断T1DM阳性率为40-50%,不是特异性抗体,病因和发病机制(3),2型糖尿病 更强的遗传性 遗传因素:多

4、基因参与; 参与发病程度不同; 每种基因不足一以致病 环境因素:人口老龄化; 肥胖 化学毒物,病因和发病机制(4),胰岛素抵抗(IR) 靶器官:肝脏、肌肉、脂肪 B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糖毒性和脂毒性,基本临床表现,代谢紊乱综合征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外阴瘙痒、视物模糊; T1DM起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 反应性低血糖 2型DM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或出现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其他 围手术期、健康查体化验发现,常见类型特点,1型糖尿病 年轻、起病急、症状明显,有酮症倾向; 血基础胰岛素水平低; 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 自身抗体检查阳性 B细胞数量为正常

5、的10左右,需胰岛素维持生命,常见类型临床特点,2型糖尿病 成人多见,起病缓、症状轻 常有家族史 多伴代谢综合征 早期反应性低血糖,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感染: 皮肤、呼吸系、泌尿系、胆系。 慢性并发症: 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与遗传易感性、病程、血糖相关; 诊断前已存在。,大血管病变,病理:动脉粥样硬化,无特异性。 部位: 心: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脑:脑梗死、脑血管狭窄 下肢血管:肢体疼痛、发凉发绀、 间歇性跛行、坏疽、截肢 肾:肾动脉硬化、继发性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发生机制 : 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

6、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HbA1C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 病理: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部位: 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病理: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高度特异;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最常见。 渗出性病变,特异性不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分期: 期:肾脏增大,入球小动脉扩张,GFR升高 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UAE正常或间歇性增高。 期:早期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尿UAE20200 ug/min。 期:临床肾病 UAE200ugmin,GFR下降,可伴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渐减退。

7、期:尿毒症,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 期:硬性渗出; 期:絮状软性渗出。 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期: 纤维血管增殖、玻璃体机化; 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神经病变,中枢神经: 脑缺血、脑水肿、老化加速 周围神经 对称性、下肢重,进展缓慢。 肢端感觉:麻木、疼痛过敏 运动神经,肌无力、肌萎缩、瘫痪。 自主神经病变: 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源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慢性并发症,眼部其它病变 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虹膜睫状体炎 糖尿病足

8、神经异常与周围血管病变; 足感染、溃疡、深层组织破坏,Charcot关节 糖尿病心肌病: 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实验室检查,尿糖 尿糖阳性是诊断线索。 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 诊断的主要依据。 正常空腹血浆血糖:3.96.0mmol/L 血清血糖略高15。 判断糖尿病病情和疗效的主要指标,实验室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葡萄糖75g,溶于250-300ml水中,5-10min内饮完,2h静脉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 正常3-6%左右。近2-3月的血糖总水平。 糖化血浆白蛋白(FA) : 正常1.7-2.8nmol/L。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

9、。,实验室检查,血浆胰岛素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 空腹基础 35-145pmol/L(5-20mU/L)。 服糖30-60min达峰,510倍,3-4h恢复 C-肽测定 清除率慢, 不受外源胰岛素影响。 正常基础血浆C-肽 0.4nmolL。 糖刺激后则升高5-6倍。 相关抗体检测: GAD、ICA、IAA,胰岛素分泌模式,正常人(n=14) 2型糖尿病(n=16),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胰岛素分泌(pmol/min),6a.m.,10a.m.,2p.m.,6p.m.,10p.m.,2a.m.,6a.m.,Polonsky KS,et al:N Engl

10、 J Med, 1988,时间,34,诊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症状+任意时间11.1mmol/L; 或FPG 7.0mmol/L (126mg/dl); 或OGTT中2HPG 11.1mmol/L。 症状不典型者,需重复。,鉴别诊断,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 肾性糖尿 肾糖阈降低致尿糖阳性。 非葡萄糖的糖尿 果糖、乳糖、半乳糖; 维生素C、水杨酸盐、青霉素、丙磺舒。,鉴别诊断,甲亢、胃空肠吻合术后 碳水化合物吸收快,餐后1/2-1h血糖过高 弥漫性肝病 肝糖原合成、贮存减少,进食后1/2-1h血糖高出现糖尿,但FPG偏低,2h至3h血糖正常或低。 急性应激 胰岛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加,糖耐量降低,一

11、过性高血糖,尿糖阳性。,1型与2型鉴别,1型 2型 发病机理 遗传、病毒感染、 遗传、环境、 自身免疫 胰岛素抵抗 患病率 约占5%以下 约占90%以上 起病 较急 缓慢 起病年龄 青少年多见 中老年多见 体重 多消瘦 多肥胖 临床症状 明显 不明显 酮症倾向 明显 不明显,有诱因 慢性并发病 肾脏并发症 心脑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水平 明显 或正常 自身抗体 + - 治疗 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有效,血糖控制标准(WHO),空腹血糖(FPG)6.1mmolL-1 餐后血糖(PPG)8.0mmolL-1 老年患者 空腹血糖(FPG)7.0mmolL-1, 餐后血糖(PPG)10.0mmolL-1,治

12、疗,原则: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 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自我监测血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治疗成败的关键 饮食治疗: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每日所需总热量(kcal/d/kg) 休息 轻 中 重 2530 3035 3540 40 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伴消耗性疾病者酌加,肥胖者酌减,生活方式干预,碳水化合物:50%-60%, 提倡用粗制米、面和杂粮 蛋白质:15% (成人0.8-1.2g/d/kg) 脂肪:30% (成人0.6-1.0g/d/kg) 合理分配 三餐分配:1/5、2/5、2/5 1/3、1/3、1/3; 不能因过量用药而增加饮食的总

13、热量,运动治疗,益处: 降低体重;脂肪重新分布; 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心肺功能 时间: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方式:行走、慢跑、爬楼梯、游泳、骑车、跳舞、太极拳等 病情评估:监测血糖、并发症严重程度 不空腹运动,口服药物治疗,促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磺脲类(SUs)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肠促胰素,电压依赖的 Ca2+ 通道开放,Ca2+,磺脲类降糖药诱导的分泌,磺脲类降糖药直接阻断KATP通道,-40 mV,胰岛素释放,胰

14、腺 b细胞,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细胞膜+道关闭,是刺激胰腺细胞释放胰岛素的主要机制;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使用方法,2型糖尿病病人,非肥胖者首选 小剂量起步 餐前服用 剂量随血糖变化调整 可与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合用,副作用,低血糖:高龄、饮酒、肝肾功不全、联合用药 体重增加 其他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缺、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心血管系统:影响缺血预适应 肿瘤风险?,From Lebovitz HE. Diabetes Rev. 1999;7:1

15、39-153. Ashcroft FM, Gribble FM. Diabetologia. 1999;42:903-919.,磺脲类受体存在的部位,适应症,非肥胖新诊断2型糖尿病; 老年患者、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 病程长,空腹血糖较高者:中长效(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胰岛功能好、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好,禁忌症,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应激情况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等。,磺脲类药物失效,原发失效: 应用SU三个月,血糖无明显下降。排除饮食问题或高糖毒性。 继发失效: 使用SU至少一年,空腹血糖两次降至8mmol/L以下(排除原发失效) 原因不明,可能是糖尿病进展,导致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结合部位与SU不同,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 副作用:少见。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 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低。,适应症,2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