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10665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概述(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以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调查为例的研究 祝建华 (E-mail:),2009年11月,Contents,我最近的研究介绍,背景介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一、背景介绍,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贫困人口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部分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待岗人员和退休人员以及他们赡养的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 这个时期的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同时人们发现,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传统的那种依靠零星救济、个

2、人慈善施舍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些规模巨大,生存存在严重威胁的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由此而言,这个时期的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典型特征。,政府对绝对贫困的回应,也是基于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 我国各地都根据基本需求法确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线。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以上各级城市中,收入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在计算城市贫困规模、识别城市贫困人口、判断城市贫困状况的过程中,各地均将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保家庭视同为城市贫困人口。但我国城市低保制度保障标准的确定值普遍低于实际所需的费用,因而只能说它是一个勉

3、强维持生存而不是维持生活的标准。显然,依据这样一个标准确定的保障对象实际上不可能包括全部贫困人口,而只能是贫困人口中的特别贫困的部分。,中国历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统计(1997-200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演进,改变以往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的研究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视角 来看待中国的贫困问题,并着手 从反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理 念指导下进行制度建设,拓展了我 国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 了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将通过对现行制度的评估, 指出现行制度转型与调整的理论基 础、根本动力,并在需要与需要满 足的政策回应模式下,重构一项以 反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为制度 目

4、标的新型制度,这对当前我国 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对我国 城市反贫困、反社会排斥的实际 工作,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最近的一项研究: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与重构,公民需要与制度的需要满足之间的对应性:谁的需要;谁来界定需要;如何界定需要;基本需要的内容与范围;需要与制度的差距,现代社会政策理念的转型:从提供收入保障转向了社会融合;社会救助从维持生存到促进发展,这项制度能否精确的找到其目标对象:目标定位需要解决如何界定目标定位政策中的“最需要的人”及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定位于“最需要的人身上”的问题,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理念,目标,方案,现行城市低保制度的设计理念滞后于 政策问题的

5、变化,是制度转型的根本,城市贫困家庭“基本需要”与政府的“需要 满足”不对应,是制度转型的动力之一,现行城市低保制度的目标定位方式 效率较低是制度转型的另一个推动因素,制度重构,研究路径图,研究方法,“理念目标方案”三位一体的方法,研究方法,具体的方法技术,理念,目标,方案,制度建设,理念先行。理念的评估与重构是本研究分析的重点之一。在城市贫困问题发生变化的同时,制度的设计理念也需要相应的更新,否则如果制度理念滞后,会导致制度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运行。理念层面的考量,是从宏观层次对制度的分析。,目标是制度的指向性。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决定了制度目标的有效性。家庭的需要发生动态变化时,政府必

6、须采取相应的制度调整,以满足家庭的需要,这种制度决策模式下的制度才是持续有效的。这个层面的考量,是从中观层面对制度的分析。,基于综视决策模型的假定,摒弃了对其他方案的分析,专注于制度最为核心的环节,即目标定位方案的考量。制度的目标必然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制度如果不能瞄准“最需要”救助的人,制度的资格准入存在问题,浪费有限的福利资源,导致制度的低效率。对目标定位的考量,是从微观层面的对制度的分析。,“理念目标方案”三位一体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技术,本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从浙江省抽取4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宁波、衢州和湖州。根据浙江

7、省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四个城市发展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杭州市是全国典型的综合发展城市,同时也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宁波市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湖州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塞;衢州是浙江西部城市的代表,属于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选择这四个规模与特点不同的城市,可以增强研究样本对更大范围状况的代表性。然后从四个城市中抽取4个城区,再从四个城区中抽取19个街道,从19个街道中抽取69个社区,根据社区提供的低保家庭的名单,最后抽取低保家庭,并从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人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考虑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8、家庭的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同,故采用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61份,回收问卷561份,剔除废卷7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75。具体样本分布情况如表所示。,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有选择性的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个案以作个案访谈。研究一共进行了30个个案访谈。访谈对象的抽样时应考虑对本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本研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即考虑到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这些人主要包括各个城市民政局以及街道、社区从事低保工作的工作人员,一些城市低保家庭的户主。,资料收集过程,定性访谈资料的收集,开始于2008年1月,在2008年1月到5月,一共

9、访谈了30个个案。这些个案包括杭州、宁波、湖州和衢州民政局负责低保工作的处长以及一般的工作人员,同时还有浙江省民政厅负责低保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另外,由于低保工作的重点在街道和社区,因此,对街道和社区负责低保工作的民政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访谈一部分是在正式问卷调查之前在四个城市进行探索性研究时进行。另一部分是在正式的问卷调查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的访谈。访谈全部由研究者亲自完成,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对每一次访谈的过程都进行了录音。 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于2008年3月。在前2个月,研究者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联系各级民政部门。取得一些具体到省、市、区、街道和社区的低保的宏观数据,根据这

10、个数据分布进行了各个城市的抽样。然后,根据事先联系好的日期,带访问员到各个城市进行具体的问卷资料收集工作。具体的问卷资料收集过程如下:2008年3月1819日,在湖州市进行调查,抽取1个城区,4个街道,14个社区。2008年3月26日27日,在宁波市进行调查,抽取1个城区,4个街道,9个社区。2008年3月30日4月2日,在衢州市调查,抽取1个城区,4个街道,18个社区。2008年4月8日18日,在杭州市调查,抽取2个城区,6个街道,27个社区。后期进行了数据的清理工作,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审核和整理。,研究结论,制度理念的转型:生存与发展并举;从“被动补救”到“主动回应”;从收入维持到生活援助。

11、,制度目标重建:从基本生存到社会融合;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制度构建原则:选择性原则;需要满足与权利保障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综合与专项救助结合原则,具体制度方案的设计,制度理念转型与目标重建图示,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基本架构图,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目标定位主要是指把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给人口中的一个特定子群体(通常是那些被认为是最贫困的人)的过程。 即选择“最需要或最贫困人群”的过程。目标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它们通常是在各种确定贫困项目受益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现在国内外的研究和一些国家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类别定位、财产定位、需求定

12、位、行为定位、道德定位、加权人口法、个案管理制、区域定位法、 “社区提名法” 以及“代理性家计调查”。这几种种目标定位方式很少单独使用而是结合起来使用较多。其目标就是要解决“谁的需要”的问题。 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界定目标定位政策中的“有需要的人”,或者说如何定义“最需要的人”。一般通过家计调查等方式来实现。将福利资源的使用定位于最需要的人群身上,并对其受益资格做出详细的规定,体现出目标定位的选择性本质,即只向符合既定条件的申请人提供救济金或援助服务,并根据这些条件来确定救济金额或服务费用。其二,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定位于“最需要的人身上”。,城市低保制度的可及与可得性与目标定位问题的提

13、出,可及性是站在救助制度的供方角度,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维持基本生活的货币资金和相应的实物救助 ,在供方来讲,似乎是实现了制度的可及问题,但从需方来讲不一定“可得”,不是每一个最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都能得到这些救助,这就是制度的“可得性”没有实现。 低保制度的“可及性”存在问题。 低保制度的“可得性”也存在问题。 “最需要救助的家庭”与制度设计的目标群体对应性,找寻“基本需要”的主体,实现目标群体的基本需要与制度在需要满足上的对应性成为目标定位的首要任务之一,目标定位是实现低保制度可及与可得性有效统一的可能途径之一。,福利资源的有限性对目标定位的制度诉求 类别、需求定位与救助对象的初步认定 家计调

14、查与救助对象的确定 道德定位与救助对象的进一步筛选 行为定位与救助对象的再确认,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的政策设计,目前低保制度的目标定位方式主要是建立在家计调查的基础上的,在后期的制度不断完善过程中,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家计调查实行财产和收入定位的方式,到后来需求定位、财产定位以及类别定位等多种定位方式相互结合。尤其是道德定位以及行为定位等目标定位方式是在收入核查和类别定位初步确定了低保救助对象之后,作为一种补充的方式,对城市低保救助对象进一步的筛选,剔出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或者不需要救助的对象,使得这项制度的瞄准率更高。但是现行低保制度的目标定位方式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往往会导致制度的瞄准率发生偏倚,从

15、而影响制度的效率和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目标定位过程中的耻辱感问题,低保救助过程中的“耻辱感”(stigma),一般是指低保救助对象或者潜在的低保救助对象在申请低保救助过程中或者领取低保救助过程中所感到的一种受辱感。这种“耻辱感”更多的表现为申请低保救助时候的心态以及领取低保救助时候的心态。,耻辱感现状,浙江省四城市调查的低保对象申请或领取低保金的心情,浙江省四城市调查的文化程度与低保对象领取低保金的心情交互统计与检验(),对城市贫困居民耻辱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浙江省四城市调查的低保家庭有无小孩上学与领取低保心情交互统计与检验(),浙江省四城市调查的贫困群体因羞耻放弃低保的情况分布

16、,个案1,杭州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一位科长的访谈(H-A-M-2):“这种有的,特别是前几年噢,低保制度推出以后时间不长,像这种情况,爱面子的人是有的,难为情,特别是子女读书的,父母亲正式的工作是没有,靠外面临时打打工,是有点收入,但是这点收入也仅仅是够家庭开支,却孩子的读书问题,但如果说是正当是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正式的单位,前面不是说了,他这个是说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就是说我虽然没有正式的工作,但是我在外面还能挣回来的吃饭钱,对不对,他可以不来申请,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当时,现在也是,最低生活保障公示,要事先公示,事后还要公示,对不对啊?两次公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怕难为情。学校,儿子在学校可能受人欺负,或者可能看不起,低保家庭,他是有的,指指点点有的。这个呢,社区,就是通过社区,了解这种情况的话,确实符合的,还是要求动员他们来申请了,对不对,但是他必须自己提出,我才能给他。他不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