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上传人:QQ15****706 文档编号:95410439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幼儿思维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院(系、部)名 称 : 教育学院 专 业 名 称: 教育技术学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2015年3月10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其对幼儿教育模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运用计算机软件所开发出的教育游戏以其交互性好,能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工具,同时,能通过游戏调动幼儿自主、探究及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等诸多优点,高效地实现了对幼儿能力的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也逐渐显现其对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深刻影响。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性的教育游戏软件开发已逐渐成

2、为一种趋势,更是一种潮流。本研究基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观察记忆、判断力、注意力、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五大方面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交互类软件,开发和制作了基于幼儿思维训练的闯关型游戏软件,本软件能在全面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了游戏性、趣味性、实用性及指导性强等优点,一个游戏完成后,家长还可对同类游戏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本游戏的制作能为一线教学及亲子教育提供更大的选择和辅助,具有较强的的实用意义和借鉴价值。关键词:教育游戏;幼儿;思维 1、 绪论(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早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人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玩是幼儿的天性”,

3、“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思维活跃,好奇心较强,天真活泼,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游戏则是以幼儿游戏为教学载体,以游戏区为依托,将角色作为动力,将教师、幼儿和材料实现有机的融合,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进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游戏在儿童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具有极

4、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证明了游戏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灵活丰富,交往广泛。游戏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实验表明,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正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认知成份,所以它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儿童的学习。游戏教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是在不停地活动。幼儿的这种活动可以说都是在玩。所以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也是幼儿的一种工作。游戏教育增强幼儿的协调沟通能力。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游戏的规

5、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游戏教育促进幼儿适应环境能力。 幼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家以来父母,在幼儿园则以来老师。正是因为如此,幼儿对周边陌生环境总是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幼儿的参与活动和进行学习体验总是盲目而且低效的。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就能达到让幼儿由参与游戏到接受教育的目的。(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

6、析 国内对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刚刚起步,最初人们对于教育游戏的关注是试图利用游戏与教育的结合解决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目前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发现国内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育游戏的相关文献,从2004年开始出现较快增长,但整体数量仍然不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专著。国内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可以概况为认识、设计和应用三个方面。在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方面,从2004年开始出现关于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研究,之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教育游戏开发模式,建构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评价等等,如:黄小玉,王相东在分析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时应考虑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两

7、者结合的三种模式: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联机对战式的批量知识竞答;游戏和教育网站相结合。3陈国强提出了游戏型网络教育设计的构想,把网络游戏的功能模块分为学习系统、任务系统、考验系统、评价系统、通讯交流系统、奖惩系统、答疑系统、导师系统、学伴系统、职业管理系统、防作弊系统。4马颖峰、贺宝勋提出将网络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定位于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以使游戏性与教育性达到最佳平衡。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的设计以主题为驱力分析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去构造合理的交互与生动的情节;并重视道德空间的设计,使其符合游戏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双重标准。5许黎黎、曾祥霖提出了针对教育游戏特有功能的设计策略,认为在一般

8、的计算机游戏功能系统的基础上,教育游戏应包含有学习模块、评价模块、导师模块、通讯模块;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理念和游戏内容的本地化以及兼顾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6宋敏珠发现学习动机理论、流体验理论、有效学习环境和教育游戏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此构建了“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提出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取向,针对有效学习环境的7个必备条件进行教育游戏设计,就能让学习者在游戏化的有效学习环境中产生流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活动。7继而还提出了基于EFM模型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和设计模型。8此外还有尚俊杰等提出“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轻游戏”来实现游戏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9、9;万力勇等提出从体验性游戏学习模型的视角看教育数字游戏设计10;杨卉等从设计开发游戏化学习社区的视角探究网络游戏与教育的融合11;王陆等针对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进行了研究12;孙莅文,祝智庭提出体验学习研究框架13等等。关于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虽然在总量上不多,但是却呈现出迅速发展之态势。但大多数关于教育游戏设计方法的研究仍停留在一些局部的比较零散的理念上,没有形成系统化,可操作性也不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型或框架极为缺乏。此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方面,关于教育游戏的剧本设计、教育游戏环境设计、教育游戏中的规则研究和情感交互设计等还涉及得比较少,缺乏专门、深入、

10、系统的研究。综上,我国在教育游戏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理论模型的建立,设计方法的探讨,应用模式的深入研究等诸多问题。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西方国家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国际上所探讨的教育游戏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教育游戏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教育游戏的基础技术研究、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实现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游戏中的策略、教育游戏开发流程、教育游戏中的规则制定、教育游戏剧情及关卡设计等等。学习内容和游戏融合的方法一直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领域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然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如何将教学

11、理论和游戏设计方法进行整合做出过尝试,提出了一些方法模型。Quinn(1994)是其中的一位先驱,他力图构建一个设计电脑教育游戏的方法论。他提出了一个呈现教育游戏设计步骤的模型,但该模型未能达到它原本的目的整合教学法和游戏设计方法。接着,Amory和Seagram(2003)提出了游戏对象模型(GOM),也尝试创建一种结合教学方法和游戏原理的办法。大致说来,GOM模型由许多不同的与游戏和游戏设计有关的东西组成,但是创造者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说明如何在实践中使用GOM模型。此外,和Quinn(1994)的模型一样,GOM模型中教学理论和游戏设计方法的结合是远远不够有说服力的。将教学理论与游戏设计方

12、法进行整合的最新尝试是Kiili(2005b)进行的,他试图将教学法原理整合到游戏设计过程中去。Kiili改进了体验式游戏模型该模型的目的在于帮助游戏设计师理解游戏中的学习机制,凸显使游戏可玩性高的因素力图从不同层面对游戏化学习进行描述。但是,体验式游戏模型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Kolb,1984),建构主义(Phillips,1995)没有对反思提供清晰的说明,而反思恰恰可以被看作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最关键因素。体验式游戏模型对教育游戏设计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的将教学理论和游戏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原则(Kiili&Lainema,2006)。2以上方法模型从普适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教育游戏

13、的策略和流程,而关于教育游戏中的规则制定、教育游戏剧情及关卡设计等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款特定产品的讨论,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二、“教育游戏”相关概念的界定教育游戏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关于教育游戏定义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游戏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供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同时要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游戏是一种学习环境祝智庭等人在 2006 年发表的文章教育游戏国际研究动向及

14、其启示中指出:目前为止,人们普遍把教育游戏当做教学媒体。他们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游戏进行了新的认识。张涛在电脑教育游戏激励机制分析中对教育游戏进行了诠释:教育游戏是一种遵循游戏机制并具有教育功能的活动3。教育游戏是一种教育软件经过整理文献发现,将教育游戏定义为一种教育软件的学者人数居多。例如赵海兰、祝智庭在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中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给出了教育游戏的定义:“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教育效果”;“从广义上来讲教育游戏是指具有教育素材和游戏性因素的所有的教育软件”4因此具备游戏特性的教育游戏需具备游戏者自愿参加,时空

15、范围需要固定,而且参与者需要受规则的约束等特性。华东师范大学的赵海兰、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游戏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教育与游戏的合成物。除此之外,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也曾提出:“教育游戏是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承载着具体教育和娱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从上面的几种描述中,可以看出上文所说的教育游戏首先应该是一款可玩性很强的电子游戏。 综上所述,从广义的角度上看教育游戏是指所有的有教育价值、可以起到教育作用的游戏,包括真实世界中的游戏和虚拟的电子游戏;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看,“教育游戏是指能够使游戏玩家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发生改变,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三、“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他们自己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游戏化学习工具的设计思想就是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关注的是学习者在轻松的问题情境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