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350816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西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院 系: 专业及班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前言 自然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考察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让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并让我们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一、实

2、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了解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 通过实习,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路线、节点及内容安排 1.实习路线及地点: 临汾西安(翠华山)杨凌(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兰州(甘肃省博物馆、中科院寒旱所、刘家峡)西宁(青海湖)张掖(张掖丹霞地质

3、公园)中卫(腾格里沙漠)银川(宁夏地质博物馆)太原临汾 2.内容安排: (1)西安实习: a.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崩塌地貌、秦岭北坡地质构造、堰塞湖、岩溶洞; b.杨凌科技城,中科院水保所人工模拟降雨,杨凌科技博览园; (2)中卫实习: a.腾格里沙漠; b.沙丘地貌形成发育过程; c.绿洲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探析; (3)张掖实习: a.丹霞地貌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4)西宁实习: a.青海湖的形成演变、流域特征及资源概况; b.青藏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特征; (5)兰州实习: a.刘家峡水库构造及水库功能、黄河上游河床特征、盐锅峡黄河湿地; b.九州台中第四纪黄土剖面、河谷型城市发展现状、绿

4、化 三、实习过程 第一站:西安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兼具现代感和历史感,因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为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古城墙也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自然地理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中心,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

5、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 人文地理 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一个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地理上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最初起点。西安有三千年建城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包括西汉、唐在内的总共13个王朝都曾在此建都。对于新出台的“一带一路”政策,使西安能更好的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更好的走向世界,推动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1. 翠华山国家地质

6、公园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 (1)地质演变 翠华山园区属于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北侧通过。该断层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关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之间性催,又地处地震带且多暴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 大约距今4.8亿年时,翠华

7、山一带北广泛的海水所覆盖,它的北侧为华北板块大陆架地形,南侧为一列东西向展布的古老海岛链,它本身处于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边缘海;后在华北扬子两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翠华山地区海盆逐渐关闭,海水逐渐退去,在广泛的变化、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下将原堆积沉淀物改造为各种变质岩,这一过程大体发生在42.5亿年间;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在大约1.3亿年,翠华山地区又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过程和花岗岩浆活动,原先深埋底下的岩石随之缓慢的抬升,形成翠花山雏形;新生代(约650万年)以来,因多次断裂活动,将区内岩石切割的支离破碎,翠华峰高高的崛起。最终因地震活动,导致山体的崩塌,大大降低了翠花山的高度,留给了

8、我们丰富多彩的山崩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 (2)地貌特征:典型的崩塌地貌,有崩塌壁、崩积物、堰塞湖、山崩裂石、残峰断崖、冰洞与风洞等,形成了奇石、奇洞、奇景以及奇湖等山崩景观。奇石指山体崩裂向下堕落的崩积体与巨砾,是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也称“崩体巨砾”;奇洞包括冰冻和风洞,由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而形成;奇景指山崩形成的残峰断崖,其中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奇湖由山崩形成,亦称“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 (3) 学科知识山崩地貌 a.形成的原因: (1)翠华山有符合山崩要求的岩石构

9、造。岩石节理复杂多样容易发生断裂破粹。这是山崩的形成内因。 (2)翠华山还处于地震带并有较为丰富的降水和融雪水。经过长时间的连续降水和地表融雪水,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的软弱部分,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这是这种地貌形成的外在力量。 (3)翠华山有符合山崩要求的地貌条件。而翠华山独特的地貌使冲刷和浸泡更加充分发挥外力的作用。 b.山崩地貌的特征 形成山崩地质遗迹的岩石以条带状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为主,结构构造特殊。在漫长的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岩体节理不断加宽、加深,以巨大的岩块崩落谷底,崩塌岩块上擦痕、磨擦镜面等形迹清晰。 (3) 自然景观 a.奇洞-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

10、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b.奇景-残风断崖 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

11、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c.奇湖-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

12、,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极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 第二站:杨凌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

13、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20.22万。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 1.中科院水土保持所 针对我国西部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缺少的问题,国家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投资主办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

14、管理,1995年经国家批准确定现所名。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参与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配套技术和实体样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学科,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总体学科框架;确立了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

15、方面的引领作用。设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等6个研究单元。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野外站。建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等重要科研实验设施,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为所风,凝练出以“朴实厚重,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黄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跨越

16、、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下设立了水土保持科普馆,沙漠绿化研究组,人工降雨研究小组等。水土保持科普馆,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特点,形成因素,危害以及类型等科普知识。人工降雨研究小组,则主要从人工降雨的准备到实施展示了人工降雨的各项工艺流程,展示了现今人工降雨的最新成果。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及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题性农业博物馆组群。博物馆内收藏国内外昆虫标本120万号,动物标本8000余件,植物标本55万份,土壤标本2000万余种,农史文物及器具2000余件,线装古籍5万余册,树木500余种。 博览园创始人周尧,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 第三站:兰州 1.甘肃省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