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346966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 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或地下径流。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

2、,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 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 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第3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

3、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 G排液=液gV排液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液取kg/m, V排取m)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4、F浮=G 漂浮 此时 V排物时,上浮(最终漂浮)当液物 时,下沉当液=物时,悬浮5、浮沉条件的应用轮 船 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根据F浮=排液gV排,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排液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密度计因为F浮=液g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相等。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

5、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特征 名称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或气体 溶解在液体里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被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固体液体特 征均一、稳定(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长期放置后发生沉淀(下沉)。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长期放置后发生分层(上浮)。共同点都是混合物举 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第5节 物质的溶解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

6、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

7、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0.01克0.011克110克10克溶解性等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

8、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7、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A%=m溶质/m溶液100%= m溶质/(m溶质+m溶剂)100%m溶液=m溶质/ A% m溶质= m溶液A%(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6节 物质的分离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

9、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4、水的净化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10、: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6、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基本操作作用净化程度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静置,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除去不溶性杂质(使

11、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由 低 到 高过滤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溶解,过虑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吸附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臭味等。蒸馏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加热,蒸馏、冷凝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第7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1、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

12、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2、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3、节水标志的意义,其标志中: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4、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第2章 天气与气候第1节 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

13、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昼夜温差很大; E:地球上无生命。3、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层 序分 布 特 点高 度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500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80500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5080平流层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1750对流层A.对流运动剧烈;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赤道厚;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017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