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139860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8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_咬文嚼字(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闻名指什么意思,闻名的闻指什么意思?咬文嚼字 篇一:咬文嚼字 学科:语文年级:高一 版本:人教版期数:2337 本周教学内容:第十课咬文嚼字 【课文背景知识】 朱光潜(18971986),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先生是我国当代最早研究美学的著名专家之一。朱先生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著名学者的重要美学著作,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以其卓著的劳绩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美学、文学理论著作一直影响很大。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都是古代很小的数量

2、单位。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沁:渗入。一般指香气,如沁人心脾;汲水,韩愈同宿联句:“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沁。”本文指渗入。与“泌”易淆,泌液体由细孔排出,如发泌。 藉a:以物衬垫;宽和有涵容,蕴藉;安慰,抚慰,如慰藉。 藉又读:践踏,欺凌;进贡;杂乱,众多;纵横散乱,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之意,如声名狼藉。 生词 援例:引用成例,如援例可鉴。 冷寂:清冷而寂静。 岑寂:寂静;寂寞。 拘礼:拘泥礼节。 游离: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把握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 难点 对所举例子的理解把握。 如何理解本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的向前推进是本文的难点。文章

3、先从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的观点,然后从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结论。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到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很神妙的效果但有时 也会产生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情感长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4、。 【知识延伸检索】 “推敲”的来历 贾岛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良久,谓岛曰:“敲字佳。” 【课文阅读指导】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那便“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读完这篇文章,让人心悦诚服,获益匪浅。作者

5、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他讲的是文学语言作品的锤炼,但对于学生其他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同样有借鉴启发意义。 【课文结构分析】 1.课文思路 这篇文章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说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 在这部分里,作者通过对三个例子的剖析,告诉我们要准确地表达思想,应该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一个例子谈的是郭沫若改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的事。郭沫若先生嫌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小人”这句不够味,后改为“你这没骨气的小人”便够味了;而援此例把另一文中“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却改得并不妥当。作者在郭老改

6、字的这例子中,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咬文嚼字要注意句式的不同。 第二个例子谈的是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的的一段,改后文字虽更为简练,却失去了原文的意味。作者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便不同。 第三个例子谈的韩愈劝贾岛把“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的事。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更改一两个字绝不只让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而已,而是更改了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谈的是文字联相意义使用的正负两个方面。 正面的作用作者举了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的例子。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由清茶泡在泉水里联想到明月映照泉水一样的清

7、沁人的肺腑,写出千古在“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负面的作用便是人们容易形成习惯,因袭前人的联想意义而形成“滥调”“套板”,全无新奇的意味。 第三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逐渐达到艺术的完善”,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谈及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做法的一些观点。本文例据充足,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读后让人佩服朱光潜先生深厚的

8、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明白通畅,见解独到。 本周强化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面加点词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锱铢()憎恶(a)炼()字婵绢() B.没镞() C.书籍() D.自励()凝()练涵()义勘()酌蕴()藉冷寂()索()然无味吻合(?)迷惑()谨()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办,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柱,先把竹

9、简用火烤干水分,叫 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词藻(词语)岑寂(寂静,寂寞) D.尺牍(书信)剥啄(形容轻轻敲门声) 3.下列句子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同其它三句的是() A.你这不要脸的东西! B.你这好小子! C.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D.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学界关于所谓“音译词”是否网上来词的问题有分歧意见。 B.通过一年的努力,李明终于赶上了其他同学。 C.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D.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是逃不过的,即纳税和死亡。”因为纳税是和 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5.下面

10、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津津有味。 B.这番放砂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C.“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6.下面6个句子顺序混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

11、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因为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创新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A.B. C.D. 7.阅读下面一段字后,完成文后练习。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

12、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

13、”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韩愈劝贾岛把“推”字改为“敲”字的故事,古今传为美谈。作者通过分析,他的意见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诗人闻名于世,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