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123525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4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相去几何范文 篇一:道德经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

2、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

3、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

4、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

5、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

6、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專气致柔,能如嬰儿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

8、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

9、 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 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 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

10、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复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

11、首,隨 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老子第十五章 篇二:道德经和赵朴初宽心谣 道德经-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12、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这个意思是说: 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别人有小过小错,我们也不要去用言语割伤他的心灵. 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 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 有了成就的光芒,但是保持温润低调,决不放耀显摆,否则就成了刺眼. 自己的骄傲为什么伤害他人呢? 因为伤害了他人的骄傲. 【ZT】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解析摘要: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ZT】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解析摘要: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以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ZT】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解析摘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