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47798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伏羲氏简介范文 篇一:原型系列沙具简介之“伏羲女娲” 原型系列沙具简介之“伏羲女娲” 故事原型: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伏羲氏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有一说伏羲氏即太嗥。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自于他的制作。在甘肃的天水市有卦台山和伏羲庙,每年都举行十分隆重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公祭活动。 女娲氏,伏羲氏之妹,相传为夏禹妃,涂山氏之女。传说女娲氏曾用黄土

2、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上图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绢质画,以白、红、黄、黑四色描绘,人首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持规。二人上体相拥,下体相缠,是中国传说中的始祖神。汉代的石刻画像与墙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里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通做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的手里拿了曲尺,女的手里拿了圆规。或者是男的手捧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的手捧月亮,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有的画像还饰以云景,空中有生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天使们翱翔。有的画

3、像更在中间有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儿,双足卷走,手拉两人的衣袖,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家庭行乐图。相关象征: 伏羲女娲作为炎黄子孙的始祖,而且多以合体形式出现,可以象征雌雄合体的完整,同时,有神性的力量。 篇二:伏羲历 伏羲历简介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 “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

4、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1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2。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5、中也说:“伏羲木德?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在华夏传说中,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3。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6、而:5346189160+1 1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XX年8月,P12-45。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 23 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 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4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5,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

7、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简称“月”6),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

8、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天文含义。因此伏羲历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格里高利历却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

9、,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 4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

10、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十二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我国传统的农历,一月之中必须包括一个中气,若某月无中气,则在其后加一润月,形成双月,以保证该月必有一中气,这也是农历润月的法则。 56 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7)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

11、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神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8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

12、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近年来,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因此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9。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历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10,因

13、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目前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 7“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

14、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 8910 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

15、。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11。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12。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