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23037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XX届中考语文模拟练习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想要知道更多的资讯,请多多留意CN!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一)名句默写(12分) 1.名句默写(20XX年福州卷)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4)晨兴理荒秽,。(陶渊明归园田居)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6)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酬乐天

2、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答案】1.(12分) (1)思而不学则殆(2)谁家新燕啄春泥(3)明月来相照(4)带月荷锄归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语言运用(10分)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20XX年泉州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各种艺术形式异彩纷呈。梨园剧种是现存宋元南戏的活文物。南音溯源晋唐,是我国中原的古乐遗响。提线木偶则举世闻名的优秀艺术形式。民间花灯、剪纸、彩扎等,美不胜收

3、。而泉州石雕技术之高,艺术之妙,在国内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泉州的土木建筑有其浓郁而独特的地方风格。?(1)请用正楷字体把“古乐遗响”抄写在“田”字格里。(2分) (2)加点字“溯”、“辟”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shupB.spC.sb(3)文段中两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是()(2分)A.争妍斗艳还B.林林总总更C.琳琅满目也(4)文段划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20XX年龙岩卷)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它能

4、够使不容易或者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A.B.C.D. 【答案】2.(1)(2分)略(2)(2分)B(3)(2分)C(4)(2分)在“则”后(“举世闻名”)前加一个“是”。3.(2分)D 二、阅读(6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20XX年三明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这是一首抒写的五言律诗。(2分) 5.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

5、,“悬”描写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4.(2分)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5.(3分)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3分)(20XX年南平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

6、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欲去。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

7、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注释: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临:到跟前。曾(zng):竟然。桂:桂树。谒(y)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因:依靠。就舍:到客馆,即在客馆住下。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谈卒,辞,欲去() (3)今令臣食玉炊桂() 7.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8.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乙文中楚王评价苏秦的句子是:“” 9.请概括甲文中鲁庄公和乙文中楚王

8、的相似之处。(2分) 【答案】6.(3分)(1)通“遍”,遍及,普遍(2)离开(3)吃 7.(6分)(1)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楚国的粮食比玉还贵,柴草比桂树还贵。 8.(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9.(2分)鲁庄公和楚王都能礼贤下士,善纳良言(善于纳谏,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22分)(20XX年浙江省绍兴市模拟卷)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

9、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

10、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

11、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0.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

12、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8分) 11.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6分) 12.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8分) 【答案】10.(8分)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2分)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3分)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

13、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3分) 11.(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6分) 12.(8分)示例: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