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某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9KB
约42页
文档ID:94670858
某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_第1页
1/42

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摘 要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八十年代初在深圳特区设立的一家以生产集装箱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投产后四年连续亏损,濒临破产,1986年进行内部清盘、股权重组后由中方负责管理,1987年开始抓住集装箱行业发展的机遇,恢复生产并快速成长九十年代初公司看到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策划通过横向兼并实现企业扩张1993—1996年,公司先后兼并了分别设在大连、江苏南通、广东新会的三家集装箱厂,初步形成了华北、华东、华南三大生产布局,实现了全球产销量第一;1998—1999年,抓住行业整合时机,又先后兼并了韩国现代集团设在青岛的两个集装箱厂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分别设在天津、上海的两个集装箱厂,实现了真正的全面第一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的同时,发挥规模优势,实行一系列集团化规模经营运作:大宗材料的统一采购、低成本规模融资、挑战极限的目标管理、统一安排的精益生产、刚性的成本控制、独特的价格与销售策略、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0年经营业绩在中国股市排第三位本案例追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80年成立到2000年间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描述其横向兼并过程与规模经营做法,为案例读者探索企业通过横向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提供案例参考。

本案例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朱善利教授的指导下,由该院2002届MBA毕业生于泓编写关键词:中集集团 横向兼并 规模经营目 录摘 要 11 引 子 12 中集概况 23 中集创业 63.1 初历困境 63.2 清盘重组 63.3 复苏发展 74 中集兼并扩张 94.1 扩张准备 94.1.1 把握行业发展脉搏 94.1.2 选择扩张方式 104.1.3 股份化改造 114.1.4 打造优势 124.2 兼并战略实施 124.2.1 第一阶段兼并 124.2.2 第二阶段兼并 154.2.3 兼并后的整合 185 中集规模经营与科学管理 205.1 材料统一采购 215.2 规模融资 225.3 挑战极限的目标管理 235.4 统一安排的精益生产 235.5 刚性成本控制 245.6 价格与销售策略 255.7 管理信息化 276 结 语 277 附 录 348 案例使用说明 398.1 教学用途 398.2 讨论参考题 398.3 分析框架与要点 399 访谈实录与参考文献 451 引 子 本案例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朱善利教授的指导下,由该院MBA学生于泓编写,仅用作商学院课堂讨论的材料,并不试图说明某种管理方法有效与否。

撰写本案例的资料除了主要来源于公开资料外,还由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以未经版权持有者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本案例中的任何资料深圳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热土这里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月成立,1986年经营亏损、濒临倒闭,内部清盘重组后转产,1987年恢复集装箱集装箱(container),又称货柜,是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集装箱按用途可分为:干货集装箱(又称为普通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其中特种集装箱又包括挂衣集装箱、开顶箱、框架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动物集装箱、汽车集装箱等;按主体材料可分为:钢制集装箱、铝合金集装箱、玻璃钢集装箱等生产,90年代通过横向兼并战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在1996年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后,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到2000年集装箱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38%,超过世界同行业排名第二、三、四位造箱集团的总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的奇迹让世界同行为之瞩目和震惊。

尽管中国在制造业上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但一个中国制造企业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主导一个行业,这确实罕见已在该集团奋斗了18年的现任总裁——麦伯良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在集团2000年股东大会上向中集的股东承诺:“给我15年的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麦伯良先生对他所言“世界级企业”的解释是: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00亿美元,在某个行业有相当名气,其任何动作都会对全球行业产生影响的企业2001年5月的一个下午,深圳的天空阴云密布,麦伯良站在蛇口工业区中集集团总部总裁办公室窗前,远望汹涌翻腾的海浪,陷入了沉思刚才市场部副经理向他汇报,由于干货箱需求减少,今年1-4月份集装箱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1%这个不好的征召预示着什么呢?面对全球有限的集装箱市场,为达到“世界级企业”的目标,中集如何推进战略转移,通过实行相关多元化进行经济规模的扩张?中集的兼并扩张模式还能继续推行吗? 2 中集概况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或“中集”),是以集装箱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殊区域集装箱、木业、机电设备、基建及房地产等,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

中集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1月,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总投资300万美元1987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改组,吸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加盟,公司成为三方合资企业1992年开始实行公众股份制企业改组工作,1994年3月、4月,公司B股、A股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8月,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中集集团的经营业绩连年快速增长(详见图1、图2、图3),1994年上市至2000年,净利润年均增长31.24%2000年中集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9.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到66.4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0.91亿元人民币,员工10000多人,注册资本3.4亿元人民币,在深圳、上海、南京、南通、大连、新会、青岛、天津、香港、苏里南、柬埔寨等地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中集集团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中国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十佳上市公司。

图1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销售收入(资料来源:公司历年年报)中集集团从1987年股权重组后形成“中远”45%、“招商局”45%、“宝隆”10%的股权结构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个最大股东均衡持股的格局现在的股权结构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招商局货柜工业有限公司各占20.05%,丹麦宝隆洋行占4.46%,公众A股13.52%,公众B股41.86%,内部职工股0.07%图2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净利润(资料来源:公司历年年报)图3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净资产(资料来源:公司历年年报)中集集团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中集集团是我国上市公司中较早聘请了独立董事的,三名独立董事分别是萧灼基(著名经济学家)、韩小京(北京著名律师)和一位丹麦人(某香港货柜码头总经理),这些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责任中集实行总裁负责制,经营管理人员对总裁负责,这种模式与由每个股东委派经营代表截然不同中集集团在从1991年以来,董事长更换了三届,但总经理(即现在的总裁)一直未变,经营管理层人员构成以中集集团内部提拔为主,而且长期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团经营思想的持续一致和长远发展战略实施的连续性。

为了集团经营的高效运转,经营管理层人员都兼任集团总部相关职能部门经理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高级顾问财务总监副总裁发展研究部财务管理部金融事务部市场部企业管理部总裁办公室3个投资控股企业2个机电设备企业7个干货集装箱企业2个冷藏集装箱企业2个特种集装箱企业6个木业及其他企业4个基建房地产企业技术管理部图4 中集集团组织结构(资料来源:中集集团网站)中集集团的主导产品是系列集装箱产品,包括三大类集装箱100多个品种,占公司销售额的90%以上自1987年以来,公司的集装箱产销量和收入均呈稳步上升态势,1996年以来国际标准干货箱的产销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2000年度中集集装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8%,国内市场份额接近60%中集集团在18年的时间里累计生产了200多万TEU集装箱计算单位 (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s 简称:TEU)又称20英尺换算单位各国大部分集装箱的规格趋向国际标准化,大都采用国际标准的20英尺和40英尺长的两种TEU为使集装箱箱数计算统一化,把20英尺集装箱作为一个计算单位,40尺集装箱作为两个计算单位集装箱(详见表1)目前,中集集团共有11个控股和参股集装箱子公司(详见附件1),其中深圳中集重型机械有限公司2001年开始转向新产品(箱式半挂车)的生产。

中集集团少帅麦伯良,从1991年担任总经理,已带领中集走过了10个年头麦伯良1960年出生于广东省的一个干部家庭,少年随父母下放下乡插队,8岁就担负起照顾父母和妹妹的责任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取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中集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中集集团董事、总经理、总裁、党委书记麦伯良最早的上司是一位英国工程师,这使麦伯良成为中国较早接触西方管理的企业家之一麦伯良进入中集经理班子后,长期直接负责销售和技术,他对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资本市场等有着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能准确判断经济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亲自开拓国际集装箱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与国际著名轮船公司和租箱公司高层人士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对行业整合、企业竞争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措施从某种角度说,中集集团的崛起得益于麦伯良对世界经济和集装箱制造业发展脉络的把握和一系列战略兼并的成功实施二十年间,麦伯良经受过各种诱惑,包括“做官”和外企高薪,但他认为,“做官”会让他感觉到压力,外企让他觉得有从属地位,在中集才能实现自己“国强民富”的人生价值表1 中集集团1983—2000年集装箱产量年份集装箱产量(TEU)增长率(%)年份集装箱产量(TEU)增长率(%)19831290 19921874832.10 19843062137.36 19933353878.89 19852614-14.63 199470147109.16 1986840-67.87 1995101.35 1987243-71.07 199633.54 198845661779.01 199749.98 1989772869.25 199816.80 1990920719.14 199950.12 19911419254.14 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