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4666577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藁城一中20182019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田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候四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A. 西周疆域极其辽阔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但是具体面积的大小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述,故C项正确。材

2、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疆域的信息,排除A。西周实行分封制,天主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排除B。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诸侯势力强大,排除D。2.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

3、狱,是无上下也”可知西周时期强调孝和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伦理,故答案选B。孔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排除C;题干没有提及分封制,排除D。3.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A. 重视风水的迷信思想B. 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C. 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D. 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

4、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可知这种建筑格局体现的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选项B正确;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与风水迷信无关,选项A排除;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与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选项C排除;“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可知这种建筑结构并不是对称的,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从北方四合院建筑结构中解读出等级制度。4.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C

5、【解析】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国家分裂的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点睛:“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5.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A.

6、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6.史记记载,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A. 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B.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C. 秦朝律例的残酷D. 法家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上乐以刑杀为威

7、,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皇帝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大权独揽,因此选项B正确;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只是表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排除;秦朝的律例是维护皇权的工具,因此不是根本原因,选项C排除;法家思想有利于加强皇权,是皇权统治的工具,因此也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专制制度的特点。7.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

8、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8.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 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 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

9、,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这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选D;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所以不能体现A;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没法体现C,故排除。9.“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

10、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10.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

11、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 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 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 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 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刺史需要关注土地兼并、镇压诸侯谋反、安置流民等内容,反映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三则材料中只有汉武帝涉及诸侯王国问题,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刺史监察职能的丧失,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刺史权力内容,但不代表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1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

12、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材料“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反映了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错误;门下省不是监察百官机构,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

13、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相权的分割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A. 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 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C. 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科举制的产生,使得读书做官成为了知识分子追求,有利于官员的选拔,统治者可以笼络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C正确;A说法不正确;科举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尤其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B不正确;

14、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使下层民众做官成为了可能,科举制的史实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以此作答即可。13.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的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 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B. 相权有随社会发展扩大的趋势C. 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降低D. 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可以看出: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并且对中书省的政令可以封驳,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三

15、省之间相互监督和牵制,既减少决策失误,又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唐朝机构纠错能力增强,答案为D。唐朝中央机构之间相互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A错误。随着社会发展,丞相人数增加,削弱了相权,B错误。九卿变为六部,六部职责更加明确,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C错误。【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监督,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14.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