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4616476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资料(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

2、承受力?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

3、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

4、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

5、一张长方形纸片。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教师和同学一起

6、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四、小组讨论。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哪些方

7、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1小组讨论。2全班集体交流。生: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生: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生: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生: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生: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生: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生: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

8、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生: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生: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生: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

9、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

10、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

11、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

12、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更多地发现 纸的观察一课的教学 执教: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陶建鑫评析:周朝勇一、引入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生:喜欢。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二、观察一张白纸1估计。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生:只能找到1个。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13、。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生(一起说):不信。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2讨论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3观察。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

14、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4交流。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

15、轻。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生:9点。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生:有影子。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三、两张纸的观察1讨论: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生:比较不同点。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生:想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