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450103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登岳阳楼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邵阳交通学校 罗春丽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登岳阳楼是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中的课文。本册教材的课文主要以文体为主组织内容,分别包括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文言诗文及应用文等单元模块。第六单元是文言诗文,有古代散文三篇,古代诗词(曲)六首,均用文言写成。我国五四以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作流传的。我们要了解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就必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登岳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学习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据此,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着重以诵读法为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

2、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唐诗以情胜,杜诗可为唐诗的楷模。登岳阳楼不是一般的游兴之作。杜甫在创作该诗时,已经 57 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时值国家动乱多难,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抑郁苦闷。此时此刻,当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望着洞庭湖那雄伟壮阔的景象,不由得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面对多灾多难的国家,杜甫心有余而力不足,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便由此抒发。这正是诗歌登岳阳楼的精神所在,也是杜甫沉郁顿挫、含蓄蕴藉诗风的代表作之一。“晚节渐于诗律细”,从律诗创作的艺术造诣上来看,登岳阳楼是诗人杜甫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坛或近现代诗坛,描绘洞

3、庭湖的诗虽多,但无人能出其右,也皆难以达到其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深度和艺术的厚度。二、学生基础分析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了量的积累,基本能够做到知人论世,会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去解读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杜甫的诗是绝对不陌生的,而且他们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也有基本的感受。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甚至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也较为被动,致使班级学生的阅读、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参差不齐。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讨论交流的环节,使

4、学生养成良好的诗歌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求新心理,化被动为主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解读课文。三、教学重点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欣赏”这一板块中明确指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单元提示主要也指出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根据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确定本诗的教学重点为:第一,学会知人论世,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第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5、,把握诗歌的主旨。第三,反复诵读,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4、教学方法分析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以短小含蓄为美,更需要多读多品,可以说鉴赏古诗重在涵咏,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诗,采用范读、跟读、美读等方法让学生置身诗境,整体感知诗意,再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诗歌,以学生为中心,用启发诱导,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掌握文意,理解诗情。五、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1.将“江南三大名楼”及初中课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结合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知人论世,从宏观上让学生对本诗有初步了解。3.反复涵咏,置身诗境,感知文意。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让学生把

6、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涵。(老师进行诵读指导)4.文本细读,品味语言。注重“细读”,于矛盾处生疑,于无疑处存疑,细读内容、细读结构、细读语言、细读意境。(在本环节中,老师重在问题引导,设疑激趣)5.从意象、意境、情感三个方面总结全诗。6.探讨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掌握赏析这种诗歌鉴赏方法。7.拓展延伸,深化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拓展延伸,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审视问题)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相关内容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

7、、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4.背诵本诗 【教学内容】1.知识内容:律诗的相关知识、与本诗有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的方法知识2.活动内容:诵读;文本细读,探主旨、明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鉴赏古诗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特色】1.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诗歌2.设疑激趣,启发诱导,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以来,“江南三大名楼”一直就徜徉于文人的笔下。初中课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此则岳阳楼之大

8、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里所说的“前人”包括了很多的文人,其中就有伟大的诗人杜甫。那么杜甫眼中的岳阳楼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去找寻杜甫给我们的答案。(板书诗题)二、知人论世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时年五十七岁,患有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此时杜甫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登上岳阳楼,是作杜甫年轻时就有的梦想。将近花甲之年,杜甫由公安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作者年轻时的梦想终于实现,可是人却不再年轻。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感怀。三、常识积累律诗:1.句数:8 句2.四联: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3.对仗:颔联两句须对仗;颈联两

9、句须对仗4.章法:一般四句为一层,共两层5.押韵:偶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不过一般都押韵6.分类: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登岳阳楼属于五言律诗四、诵读感知1.学生齐读,老师同学进行纠音和点评2.老师或者音频范读,教学生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3.学生单读,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注意音调、语速、平仄、感情五、文本细读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初知意象通过反复的朗读,请思考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回顾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点)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

10、单漂泊(2)置身诗境 苏轼称赞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之诗,一样可以称之为“诗中有画”。意象的选取,是为营造意境做铺垫的。有了意境,并将其融于脑海之中,便形成了一幅画面,这便能让你“置身诗境”。那么将登岳阳楼的意象在你的脑海中融合,会形成一幅怎么的画卷呢?请同学们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诗境,并将自己在诗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

11、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满面。(3)缘景明情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观岳阳楼之景,作者在首联将“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突出今日登楼赏景,表达了作者夙愿终偿的喜悦。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孟浩然面对洞庭湖雄浑辽阔的景象,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千古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亦是被世人称为描写洞庭湖之景的千古名句,试比较两者,探一探两者各有什么妙处?(运用比较分析法

12、,讨论交流,训练、开拓学生的思维。)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杜甫这一句诗除了描写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之外,气象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2.既然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气象更为阔大,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明确:主要是“坼”“浮”两个字巧妙的运用。“坼”字,诗人写得很有力量,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如此壮阔的景

13、,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呢?明确:江山如此多娇,表现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面对洞庭湖壮阔美丽的景象,诗人首先想到了什么?从诗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明确: 想到了自己政治生活的坎坷,常年漂泊天涯。 “无一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老病有孤舟”表明诗人年老且有病在身,尽管如此,诗人一路上也只有以舟为伴,更加显示的诗人的凄苦孤独。 颔联写景壮阔;颈联叙己凄凉,这是诗人精心的创作。诗人有意将二者进行对照,以阔显狭之苦,以狭显阔之旷。前后映衬,使人不得不思索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与亲友隔绝,音信全无。这无形之中为更宏大主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尾联:戎马关山

14、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的遭遇如此凄苦,那么诗人是不是在一味的怨恨国家对他的不公呢?明确:不是。诗人深知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战乱不断造成的。遭遇不幸的不仅只有作者,还有整个国家和人民。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置个人于度外,始终担忧着国家和人民。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番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六、主旨提炼杜甫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要求自己的用心程度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登岳阳楼无论是从内容、思想上看,还是从炼字来看,都可以说是典范之作。全诗仅仅 40 个字,却描绘了洞庭湖包容天地的雄伟景象,赏景伤怀,笔锋自然地转到了自己悲苦羁旅的生涯上

15、。但诗人的笔锋并非一直停留在个人痛苦之上。当个人遭遇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诗人总是以国事为念,关心人民,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也由此形成。七、拓展延伸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那么同学们还从杜甫的哪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呢?(设计说明:拓展延伸,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相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审视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八、板书设计登岳阳楼杜 甫首联:今昔对比颔联:洞庭之景 意境:壮阔悲凉 颈联:身世之悲 感情:怀才不遇 忧国忧民 尾联:家国之忧九、教学后记(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