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490414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研究报告.doc(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 林毅夫林毅夫 董先安董先安 No. C 2 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委托课题 组长:林毅夫 课题组成员:董先安 摘摘 要要 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 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正产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由此而发生的技术变迁、 经济结构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推动社会加速转型。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稳定诸多方面带来挑战;另一 方面,信息化赋予发展的巨大机遇。信息化改变了过去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约束 3 条件,我国可能在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发挥追赶者的

2、后发优势。 我们如何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最有效率地制定和调整政策,以 应对 IT 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带来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分 析提供理性的解答。文章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厘清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趋 势方面的主要经验事实;(2)考察信息化趋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 用;(3)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4)考察不同经济发 展阶段的信息化特征;(5)研究当前我国合适的 IT 产业政策与技术选择以及 相适应的制度创新。根据这些研究目的,我们将文章划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趋势 本章讨论的要点是全球范围内信息化趋势方面的主要经验事实

3、。首先,我 们对讨论对象信息化及相关内容给出扼要定义;在第二节,我们简要分析近年 来出现的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现象;第三节讨论发达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发 展经验;在第四节给出我国信息化趋势的重要经验事实。 第二章:信息化与经济增长 信息化通过 IT 资本深化和 IT 生产部门内部的生产率增长,显著地促进了 经济增长。而且,IT 应用与扩散需要时间和成本,其经济增长潜力有待逐渐表 现出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然是传统的资本积累与 常规的技术进步,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根本性区别。同时,中国在 IT 应用 与 IT 生产某些产业区段方面可以获得利益。通过促进 IT 扩散,可以帮助

4、中国 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章:信息化与社会转型 信息化促进了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与 IT 就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比例增加。 同时,就业方式发生变化,未来的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对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掌握 IT 的技术工人与其他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发生相对变化。同时,IT 大大 节约了信息成本,出现组织结构小型化、组织层次扁平化的趋势。信息化对于 国际分工、个人生活方式、政府行为方式等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进步。 同时,信息化也带来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 第四章:信息化对制度变革的需求 信息化带来快速技术变迁,促进制度变迁。但是,信息化可能受到传统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制

5、,而不能够把它内在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信息 化的关键是制度、法治条件。信息化所面临的最重要制度约束是由 IT 产业的特 殊性所导致的市场制度失灵,传统的市场与非市场制度先天并不适应 IT 产业的 发展。一方面,我们有必要进行重要的非市场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促进市场 4 竞争,发挥市场制度的基础作用仍然至关重要。非市场的制度创新是与市场制 度相互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后者的功能。在克服制度约束方面,政府是最重要 的非市场制度创新之一,必须发挥政府在协调、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的积极作 用。 第五章:政策建议 应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原则,来对 IT 研发与引进方式作决 策。技术引进不失为

6、以较低成本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IT 生产的产业 区段的选择,包括 IT 的研发、生产和最终产品组装,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我国 在组装为主的产品生产和软件开发方面大有可为。我国传统产业可以通过运用 IT 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率。而且,我国还应该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 业进行扶持。 5 目录 前前言言.7 第一章第一章全球范围内的全球范围内的信信息化趋势息化趋势8 第一节 信息化的相关定义.8 第二节 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9 第三节 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经验.13 第四节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16 第二章第二章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信息化与经济增长.18 第一节 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18

7、第二节 信息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20 第三节 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23 第三章第三章 信息化与社会转型信息化与社会转型.28 第一节 信息化与社会就业结构和方式.28 第二节 信息化与社会组织结构31 第三节 信息化、社会进步与数字鸿沟.34 第四章第四章 信息化对制度变革的需求信息化对制度变革的需求.38 第一节 信息化:技术变迁与制度创新.38 第二节 信息化面临的制度约束40 第三节 政府在技术变迁、制度创新中的作用.42 第五章第五章 政策建议政策建议44 第一节 我国的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44 第二节 政府产业政策的技术选择46 第三节 政策建议50 参考文参考文献献

8、.53 6 图目录 图 1.1 PC 价格与销售.9 图 1.2 IT 消费与生产占 GDP 比重(1992/1999).11 图 1.3 IT 企业的全球化.12 图 1.4 NASDAQ 与 NYSE 综合指数.14 图 1.5 美国 IT 投资增长.14 图 1.6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加.16 图 2.1 美国 IT 投资21 图 2.2 GDP 增长与人均拥有电话数量23 图 2.3 IT 对美国劳动生产率加速的贡献25 图 2.4 1990-1999 年 IT 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26 图 3.1 就业结构的变迁.28 图 3.2 OECD 国家 IT 工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19

9、95-99).29 图 3.3 相关多样化.31 图 5.1 中美发展阶段比较44 表目录 表 1.1 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改进.9 表 1.2 全球 PC 普及率.10 表 1.3 1992-1999 资本存量占 GDP 比例12 表 1.4 1995 年 1 月至 1998 年 12 月风险投资13 表 2.1 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 表 2.2 500 家终端用户机构的 IT 方面支出比例21 表 2.3 IT 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加速24 表 2.4 1990-1998 年 IT 对 GDP 增长的贡献.26 表 3.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IT 应用对比35 表 3.2 WWW

10、中国站点的地域分布36 表 3.3 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37 表 4.1 1965-1990 年工业 R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Alliances,Digital Planet,2001. 从上表可以归纳出以下典型事实: 第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 IT 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个 差距不一定会收敛。比如,从 1992-1999 年期间的增长速度来看,其中一些国 家比如中国、印度、巴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而某些国家如印尼的差距 则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第二、由于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比较接近,尽管各国之间仍存在差异,但是, 其 IT

11、应用的差异程度相对与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差异程度来说较小。 第三、在发达国家内部,人均 IT 资本存量最高的是美国,其增加速度 (1992-1999 年期间,增加 57.9%)也最快,与其他发达国家可能逐渐拉开差距; 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我国是人均 IT 资本增加最快的国家(同期达 465.7%) 。 第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人均电话方面的差距要小于人均 PC 方面的差距。其原因可能在于,PC 价格对于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的人民而言还是可望不可及的。 另一方面,除了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之外,一国之内的数字鸿沟也清晰可 见。我们可以从上述统计来源得到这一方面的重要信息,

12、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 象是,IT 应用在性别、城乡等方面的差异很明显。比如,在巴拿马和南非,富 人区住户的私人拥有电话数高于贫民区住户分别达 43 和 125 倍;在 60%人口是 文盲的埃塞俄比亚,98%的互联网用户具有大学学历;在印度,懂得一些计算机 科学知识的女性比例也只占 1/4。等等。 在我国,数字鸿沟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同地区 IT 应 用的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1/1) ,在全国约个 WWW 站点(包括. CN、 .COM 、.NET、 .ORG 下的网站 )当中,发达地区占据绝对比例。表 3.2 给出

13、了万维网中国站点的国内地域分布。 表 3.2 WWW 中国站点的地域分布 站点数百分比站点数百分比站点数百分比 北 京7506620.2河 南62161.7江 西19710.5 广 东7019218.9湖 南56971.5山 西19590.5 上 海3966710.7天 津48431.3新 疆17110.5 浙 江312168.4安 徽45681.2海 南13990.4 江 苏292027.9黑龙江37691.0甘 肃13330.4 山 东167404.5重 庆32060.9贵 州10930.3 福 建136903.7陕 西31320.8西 藏9470.3 辽 宁125673.4广 西3082

14、0.8宁 夏6910.2 四 川115573.1云 南29590.8青 海3160.1 湖 北85672.3吉 林26820.7 河 北80372.2内 蒙20140.5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3/1) 41 http:/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所统计的 31 个行政区域当中,排在前七位均是经济 发达地区,共占据了全部站点数的 74.3%;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 京的站点比例占到 1/5,考虑到其人口规模的相对比例,这个现象更加显著; 相对应地,偏远落后地区所占比例微不足道。 根据上述报告所统计的互联网用户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看出 IT 应用的需求 面的地区差异。与上表

15、提供的信息结果类似,全国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大都 市以及其他相对发达地区。表 3.3 给出了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情况。 表 3.3 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 百分比百分比百分比 广 东 9.5 天 津 2.3 山 西 1.6 江 苏 8.1 河 北 3.7 新 疆 1.4 上 海 7.1 湖 南 2.9 内 蒙 1.2 北 京 6.6 河 南 2.8 甘 肃 1.2 山 东 6.5 重 庆 2.5 贵 州 0.8 浙 江 5.5 吉 林 2.4 海 南 0.4 湖 北 5.4 陕 西 2.2 青 海 0.3 四 川 5.2 江 西 2.0 宁 夏 0.3 辽 宁 4.8 广 西 2.0 西 藏

16、 0.1 福 建 3.8 安 徽 1.9 黑龙江 3.8 云 南 1.7 资料来源:同上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所统计的 31 个行政区域当中,排在前六位均是经济 发达地区,共占据了全部互联网用户数的 43.3%;相反,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所 占比例极小。 此外,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来源,我国 IT 应用在不同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年 龄段方面的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我国的 IT 应用的性别差异很大,男性 占大部分。比如,2001 年初 59.3%的互联网用户是男性;二、IT 在不同受教育 程度的人群中应用的差别也较大。比如,用户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下仅 占 12.9%,表明用户当中并不包括我国实际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绝大多数人口; 三、IT 在不同年龄段人口应用的差异明显,比如,互联网用户集中在 18-24 岁 年龄段,占全部用户 37.3%,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和城市青年。 综上所述,信息化改变了社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理性选择, 从而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影响,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