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4380987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本科第七章-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二、沉淀滴定法的条件: (1)沉淀的溶解度必须很小 (2)反应迅速、定量 (3)有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法 (4)沉淀的吸附现象不能影响终点的确定,本章重点难溶性银盐的沉淀滴定分析(银量法),106g/ml,a.很多沉淀没有固定的组成 b.有的共沉淀等副反应比较严重 c.有些沉淀的溶解度较大,在计量点时反应不够完全。 d.有的沉淀反应速度较慢,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原因,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分析曲线 1原理 2滴定曲线 3影响沉淀滴定突跃的因素 4分步滴定 二、指示终点的方法 1 铬酸钾指示剂法(Mohr法)有色沉淀 2 铁铵钒指示剂法(Vol

2、hard法)有色配合物 3 吸附指示剂法(Fajans法)指示剂被吸附,一、银量法的原理及滴定分析曲线,1. 原理,2. 滴定曲线,图71,过量形成沉淀,指示终点到达,3. 影响沉淀滴定突跃的因素(比较),4. 分步滴定,铬酸钾指示剂法(Mohr法,莫尔法),原理: 滴定条件: 适用范围:,A.指示剂用量:p129 过高终点提前; 过低终点推迟 控制510-3 mol/L恰成Ag2CrO4(饱和AgCl溶液) B.溶液酸度: 控制pH = 6.510.5(中性或弱碱性) C.注意:防止沉淀吸附而导致终点提前(滴定时充分振摇, 解吸Cl- 和 Br-) D.预先分离干扰离子,可测Cl-, Br-

3、,Ag+ ,CN-, 不可测I- ,SCN- 且选择性差 吸附作用强,令终点后,AgNO3(0.1mol/L)过量0.01ml, Ag+ 为使Ag+ 可与 K2CrO4 生成沉淀,则 CrO4 2 ,50,0.1 0.01,2.0 105 mol/L,Ksp,Ag+2,1.20 1012,(2.0 105 )2,3.0 103 mol/L,指示剂加多,颜色变化不明显(棕黄砖红),生成Ag2CrO4快,终点提前,产生负误差。 指示剂用量少,终点推后,要多加AgNO3才能生成Ag2CrO4沉淀,产生正误差。,滴定应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溶液(pH6.510.5) 中进行。 若pH10.5(强碱性),则

4、,2Ag+ + 2OH- 2AgOH Ag2O + H2O,滴定也不能在氨性溶液中进行,滴定铵盐,pH宜在6.57.5中性条件下进行。为什么?,铁铵矾指示剂法(Volhard法,佛尔哈德法 ),1直接法,原理: 滴定条件: 适用范围:,A.酸度: 0.11.0 mol/L HNO3溶液 B.指示剂: Fe3+ 0.015 mol/L C.注意:防止沉淀吸附而造成终点提前(充分摇 动溶液,及时释放Ag+ ),酸溶液中直接测定Ag+,2返滴定法回滴测定卤化物,原理: 滴定条件:,A.酸度:稀HNO3溶液(HNO3:0.3mol/L),否则 Fe3+水解生成深色配合物或沉淀。 防止Fe3+水解和PO

5、43-,AsO43-,CrO42-等干扰 B.指示剂:Fe3+ 0.015 mol/L,C.直接测Ag+要充分振摇,避免吸附Ag+使终点提前。 D.回滴测Cl,需注意防止沉淀转化。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沉淀转化?如何转化?造成何种误差?如何避免?P131,原因:,思考:回滴测I,能否先加指示剂Fe3+,再加入过量硝酸银?,答:否。因为Fe3+可氧化I为I2,防止转化措施: (1)将AgCl沉淀滤去再用NH4SCN回滴 (2)加有机溶剂如硝基苯将AgCl沉淀包裹 (3)高浓度Fe 3 +(0.2mol/L)作指示剂 常用第(2)种措施 测Br -、I -时,因AgBr 和AgI 溶解度小于 AgS

6、CN ,不会转化。,1、基本原理:滴定剂硝酸银标准溶液 指示剂吸附指示剂(通常是一种有机弱酸染料如荧光黄),Ag+,终点时Ag+(稍过量),FIn,(淡红色),溶液颜色 (黄绿色),是利用吸附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不吸附Fln-,溶液为指示剂本身的颜色,优先吸附Ag+, Fln-作为抗衡离子被吸附,吸附后结构变形而表现为淡红色,沉淀表面优先吸附形成沉淀的离子,吸附指示剂法(Fayans法,法扬司法 ),2、滴定条件 (1)防胶体凝聚胶体,加糊精或淀粉 (2)pH要适当,利于指示剂离解为离子。 (3)胶体微粒(即沉淀颗粒)对指示剂离子的吸附力应略小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力。否则对指示剂离子吸

7、附力太大,终点提前;太小,达计量点后不能立即变色,终点推后。 卤化银胶体对卤素离子和几种常用吸附指示剂的吸附力大小次序: I- 二甲基二碘荧光黄Br - 曙红Cl - 荧光黄,(4)应避免强光照射。因为卤化银胶体遇光分解析出金属银。 (5)指示剂离子与滴定剂离子应带有相反电荷。,此法可测定Ag+ 、 Cl-、Br-、I-、SCN-等,判断: 1、铬酸钾法 应在弱碱性的氨性缓冲液中进行。( ) 2、突跃范围由沉淀溶解度大小决定,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 3、铁铵矾指示剂法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指 示剂水解,同时还可消除多种离子的干扰。( ) 4、使用荧光黄做指示剂时,应控制溶液p

8、H值为4-6。( ) 5、硝酸银标准溶液可用直接法配制,说明其性质稳定,用普通硬 质玻璃瓶保存即可。( ),O,重量分析法:,通过称量被测组分的质量来确定被测 组分百分含量的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法,挥发法 萃取法 沉淀法,特点:准确度高,但操作烦琐、费时,不适合微量组分,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利用物质的挥发性,利用物质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利用沉淀反应,应用:常量的硅、硫、镍、钨等元素的精确测定,灰分和挥发物的测定、药物的水分测定等。,挥发重量法 利用加热等方法使试样中挥发性组分挥发,根据挥发前后试样的质量差计算组分的含量。 如葡萄糖干燥失重的测定,沉淀重量法,一、几个概念 二、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

9、和要求 三、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四、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 七、结果的计算,沉淀重量法,利用沉淀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难溶物,以沉淀的形式从试样溶液中分离出来,经过洗涤,干燥或灼烧成“称量形式”称量,从而计算被测组分的含量,SO42BaCl2,BaSO4,BaSO4,过滤,800,洗涤,灼烧,沉淀剂,沉淀形式,称量形式,Ca2+(NH4)2C2O4,CaC2O4H2O,过滤,洗涤,灼烧,CaO,沉淀剂,沉淀形式,称量形式,沉淀形式沉淀的化学组成,称量形式沉淀经处理后,供最后称量的化学组成,优点:准,不需标准溶液。 缺点:慢,繁琐。(S,Si的仲裁分析仍用重量法),1、对沉淀形式的

10、要求; (1) 溶解度小 (2) 纯度高 (3)易过滤和洗涤 (4)易转化为固定的称量形式,2、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1)有确定的化学组成 (2)稳定性好 (3)摩尔质量大,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例如:,Al 3+,Al (OH)3,Al 2O3,(C9H6NO)3Al,M=102,M=459,1.703g,0.1888g,0.1000g,称量误差:,Al 2O3 ,0.0002,0.1888g,100 0.1%,(C9H6NO)3Al,0.0002,1.703,100 0. 01%,1. 沉淀的形成,成核作用 均相成核 异相成核,长大,凝聚,定向排列,构晶离子,晶核,沉淀颗粒,无定

11、形沉淀,晶形沉淀,一、沉淀形态和沉淀的形成,(1)晶形沉淀:颗粒直径0.11m, 排列整齐,结构紧密, 比表面积小,吸附杂质少 易于过滤、洗涤 例:BaSO4(细晶形沉淀) MgNH4PO4(粗晶形沉淀) (2)无定形沉淀:颗粒直径0.02m 结构疏松 比表面积大,吸附杂质多 不易过滤、洗涤 例: Fe2O32H2O (3)凝乳状沉淀:颗粒直径界于两种沉淀之间 例:AgCL,2、沉淀的形成(两个过程),(1)晶核的形成,均相成核:过饱和溶液中内存的,构晶离子相互缔合而成晶核。,异相成核:外来固体微粒吸附构晶离子而 成晶核。,(2)晶核的长大:构晶离子沉积到晶核表面,并定向扩散,使 晶核长大为沉

12、淀微粒。,构晶离子继续在沉淀微粒定向排列(定向速度),聚集速度: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后进一步堆积成沉淀微粒的速度。,定向速度:构晶离子在晶核上按一定顺序排列于晶格 内。(定向排列的速度),二、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溶解损失是误差主要来源, 通常要求损失小于0.2mg,溶度积Ksp与溶解度S,1. 同离子效应当沉淀达平衡后,若向溶液中加 入组成沉淀的构晶离子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利于沉淀,沉淀重量法总要加过量沉淀剂.,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酸效应增大溶解度,不利沉淀,3. 配位效应增大溶解度,4. 水解作用增大溶解度,设法抑制水解,5. 盐效应增大溶解度,6

13、.胶溶作用加电解质防止,7.影响S 的其他因素温度、溶剂、颗粒大小等,四、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和后沉淀),杂质来源,共沉淀,表面吸附:沉淀表面吸附带有异电荷的杂质离子。,形成混晶:杂质离子代替构晶离子进入晶格 形成混晶。预先将杂质分离除去,包埋或吸留:被吸附的杂质离子被随后沉积的沉淀覆盖,包藏在沉淀内部。陈化或重结晶,后沉淀:沉淀完成后,母液中的杂质离子在放置过程中逐渐析出在沉淀表面。缩短沉淀与母液共置的时间,表面吸附(吸附共沉淀): 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越多(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优先吸附与沉淀组成相同、大小相近、电荷相同或与沉淀中离子生成溶解度小的化合物的离子;浓度相同,高价离子优先

14、被吸附;电荷相同浓度大的先被吸附;温度高,吸附量少。,洗涤,BaSO4晶体表面吸附示意图,沉淀表面形成双电层: 吸附层吸附剩余构晶离子SO42- 扩散层吸附阳离子或抗衡离子Fe3+,1晶形沉淀,特点:颗粒大,易过滤洗涤; 结构紧密,表面积小,吸附杂质少,条件: a稀溶液降低过饱和度,减少均相成核 b热溶液增大溶解度,减少杂质吸附 c充分搅拌下慢慢滴加沉淀剂防止局部过饱和 d加热陈化生成大颗粒纯净晶体 陈化:沉淀完成后,将沉淀与母液放置一段时间,这一过程称为(加热和搅拌可以缩短陈化时间),2无定形沉淀,特点:溶解度小,颗粒小,难以过滤洗涤; 结构疏松,表面积大,易吸附杂质,条件: a浓溶液降低水

15、化程度,使沉淀颗粒结构紧密 b热溶液促进沉淀微粒凝聚,减小杂质吸附 c搅拌下较快加入沉淀剂加快沉淀聚集速度 d不需要陈化趁热过滤、洗涤,防止杂质包裹 e适当加入电解质防止胶溶,3均匀沉淀法 利用化学反应,在溶液中逐步、均匀地产生所需 沉淀剂,避免局部过浓现象,降低相对过饱和度, 使沉淀在溶液中缓慢、均匀析出,形成易滤过洗 涤的大颗粒沉淀。,优点: 避免了局部过浓或相对过饱和度过大现象,注: 均匀沉淀法制成的沉淀,颗粒较大,结构紧密, 表面吸附杂质少,易过滤洗涤 仍不能避免混晶共沉淀或后沉淀现象,六、沉淀的滤过和干燥称量形的获得,1. 滤过: 定量滤纸或玻璃砂漏斗,2. 洗涤: 倾泻法, 少量多次,S大的(如BaSO4): 稀沉淀剂洗, 再水洗 S小但不易成胶体的,水洗; 易成胶体的,稀、易挥发的电解质洗,3. 烘干或灼烧: 得固定组成的称量形 烘干 温度低, 用玻璃砂漏斗,如AgCl, 丁二酮污镍; 微波干燥快, 用玻璃砂漏斗; 灼烧温度高, 瓷坩埚(铂坩埚(HF).,滤器的恒重条件要与沉淀物的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