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44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4332673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断面设计44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纵断面设计44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纵断面设计44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纵断面设计44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纵断面设计44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纵断面设计4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断面设计44(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1 沿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行驶速度降低较大时。 2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3 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主线纵坡不设爬坡车道技术经济比较认证,设置爬坡车道的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性较优时,二 爬坡车道的设计,1 横断面组成 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宽度一般为3.5m,此宽度包括路线正线右侧的0.5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设置此车道时各不相同。,2 横坡度 因爬坡车道的行驶速度比正线低,为安全行车,正线的超高坡度与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对应关系如下表,3 平面布置与长度 其总长度由分流渐变长度、爬坡车道长度和合流渐变段长度组成。,第五节 避险车道,一

2、避险车道的作用及组成 在长陡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其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组成。,二 避险车道的类型 上坡道型、下坡道型、水平坡道型、砂堆型。,三 避险车道的设置 1 制动器温度 2 正线平面线形 3 沿线地形,四 避险车道的设计 1 平纵面设计 2 避险车道的宽度 3 避险车道长度 4 制动车道的长度 5 坡床材料和厚度 6 避险车道的其它设施,1视觉分析的意义 视觉分析: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一

3、、视觉分析,第六节 视觉分析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当车速增加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 (3)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 (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40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视觉评价方法: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 道路透

4、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 通过透视图,可直观地看出立体线形是否顺适,有否易产生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等。若存在上述缺陷则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然后再绘出透视图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3视觉评价方法,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适用条件: (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的合理组合; (2)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

5、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二)平、纵线形组合要点:,2.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 (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线次之; 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

6、(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断背曲线的改善,断背曲线,(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暗 凹,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以上。,(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3. 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2)平曲线与

7、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3. 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要素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

8、离(不小于3s行程),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凸形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拐点重合,跳 跃,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 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 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

9、、凸竖曲线。,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不宜重合;此时应将两者分开,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内容: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人造景观设计 线形与景观的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 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 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

10、然地融为一体。 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 5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第七节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根据汽车动力特性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一般讲,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二)关于最短坡长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

11、,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 (三)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平原、微丘区:保证最小填土高度,作包线设计。 2山岭、重丘区: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一、纵断面设计要点,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 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极限最小值。,(四)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曲线: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

12、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一)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1)应收集有关设计资料:里程桩号和地面高程;平面设计成果;沿线地质资料等。 (2)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2标注高程控制点: 路线起、终点;越岭哑口;重要桥涵;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山区道路的“经济点”或“挖方点”等。,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2标注高程控制点:,3试坡:

13、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 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精度要求: 变坡点桩号: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 坡度值: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 变坡点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三位,即0.000 中桩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 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7. 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8. 设计高程计算: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 逐桩计算设计高程。,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

14、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下宜设竖曲线。 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特别是凹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可在桥上设置凸竖曲线。,(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陀峰式”纵坡。,(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三、纵断面图的绘制,比例尺:横坐标采用1:2000(城市道路

15、采用1:5001:1000) 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 纵断面图组成:,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 并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坡度及坡长(有时标在下部);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等。 下部:主要用来填写有关内容,自下而上分别填写超高;直线及平曲线;里程桩号;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度;土壤地质说明。,第八节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及锯齿形街沟设计,一、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除了前面讲述的最大和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平均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短长度、平纵组合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要求。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应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和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三)山城道路及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 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接近,以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保持原有天然稳定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