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94282768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 马 迁,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 的精神,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等。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弄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以、之;被动

2、句和判断句等,,一、作者简介: 陕西夏阳 (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祖国的东南西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召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年)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

3、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年),在史记草创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下狱,并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写成了历史巨著史记。,二、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多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

4、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说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

5、占领了巴蜀,并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终于在公元前280年秦取了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提问: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公元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公元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公元前281

6、)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公元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公元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中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连年征战不已。当时秦国最强,它对其它六国怀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等贤臣良将,且将相团结合作,使赵国在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只有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

7、外进行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在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一时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对它发动进攻。这就是为什么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而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至关重要的。,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113自然段,1417自然段,1821自然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城县西。拜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

8、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以勇气闻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注索隐按:阳晋,韂地,后属齐,今赵取之。司马彪郡国志上说韂国今阳晋城是也。有本作“晋阳”,非也。晋阳在太原,虽亦赵地,非齐所取。正义故城在今曹州乘氏县西北四十七里。 阅读课文第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时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廉颇出仕在前,蔺相如出仕在后。)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

9、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理由有二: 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 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 不可删的理由有二: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

10、、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遗()送给。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欲勿予,即即则,就。患患忧虑,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未得。,( 1 ) 概括大意。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明确:“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计未

11、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关于和氏璧的来历,(见韩非子和氏)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止阻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语()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幸于,被动用法。故燕王欲结

12、于君。结于君同您结交。今君乃亡赵走燕,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束捆缚。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请罪,则幸得脱矣。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宜应该。可使。”,明确:“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

13、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年高考题第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璧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

14、均,权衡、比较。之,这。宁许以负秦曲。”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奉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 这一层写蔺相如奉璧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解释加点词语: 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15、) 使人遗赵王书 (送) 徒见欺 (被) 臣请完璧归赵 (谦词) 翻译句子: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君幸干赵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王坐章台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相如奉璧奏奏呈献,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前上前,动词。曰:“璧有瑕,瑕()玉上的斑点,疵病。请指示王。”王授璧。授交,给璧。相如因持璧却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尚不相欺,况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