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252197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押题考点1、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点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3、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为:能动性,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时效性。4、劳动力配置规律: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5、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一般有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迁移,是劳动力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

2、移动。6、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者根据意愿,职业能力的社会需要,自由的选择职业,单位和地区的流动方式。7、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分工和技术转移,产业扩张效应,出口替代效应。8、影响劳动力配置的制度: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9、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国家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部分地区和单位之间调动的制度,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筹安排劳动力的重要手段。10、规范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好坏,制度政策效率高低,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11、实证分析方

3、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行为在一定前提下产生,行为随前提改变。12、乔根森模型的观点: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的原因在于消费结构变化,农业部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农业剩余是指农产品增长高于人口增长,工资不断上升。13、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依据运动学的原理,迁移也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即促进迁移的力量和阻碍迁移的力量。14、系统科学方法论: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15、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16、产权:是分析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个基本

4、概念,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概念,产权是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他决定资源的使用方式。17、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18、劳动力配置:指一个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19、统包统配制度:指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20、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不能指望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工业化能够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尽。21、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模型:劳动

5、力流动的真正动力源自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净收益和心理净收益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称为流动的净效用,流动的净效用为正时,流动性是合理的和理性的。22、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23、产业:指按各种劳动内容和劳动社会职能的相似性,划分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24、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25、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动规律: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既受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属性的制约,也受经济属性的制约,劳动力派生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原则上是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所决定的

6、。26、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简答题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2、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3、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包括从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规律。4、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 1、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既包含有宏观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也包含有微观的影响因素。 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经济性。 5、变动性,相对稳定

7、性。5、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方法: 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 2、实证分析方法。 3、规范分析方法。6、劳动力配置的方式: 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的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如何作用于劳动力配置。 4、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 5、研究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及特点。 6、研究

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特点及变化。8、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的前提条件: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9、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产生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所表示。10、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物质技术因素(劳动手段,能源,劳动对象,生产工艺,生产力布局)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

9、动组织,劳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者的生活条件)3、自然社会条件(水气,土壤,天然资源,社会关系,分配制度)11、产权结构的三个基本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12、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13、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1、降低交易成本。 2、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前提条件。3、提供了激励和规则 4、制度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5、制度的需求者,是个人,组织,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14、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是否有效的标准: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10、。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15、统包统配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 2、劳动力的统一调配3、单一化的用工形式 4、低工资高福利5、城乡分割 6、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7、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16、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表现出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17、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较长时间的滞留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

11、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18、传统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是一种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其绩效的低下具体表现为: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2、劳动效率低下。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9、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种类型:1、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2、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3、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20、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1、直接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4、风险成本21、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2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益: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流动劳动力

12、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代效应。23、流动人口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1、对流入地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2)加大了流入地的就业压力。 (3)社会公共服务压力2、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 (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不利于农业生产。 (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24、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3、以非农产业为主。 4、

13、年龄特征。5、受教育水平。25、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26、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27、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

14、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3、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8、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1、能满足有效需求,并与需求结构相适应。2、具有较为显着的结构效益。3、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协调发展。4、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5、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29、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1、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2、由偏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转变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4、农业内部结构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5、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发展转变为大力促进第三

15、产业发展。30、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1、改革开放前的就业结构 (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 (2)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超前提高的状态。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 (1)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2)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31、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1、工资。 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 3、价格信号。32、促进我国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